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两份高考答卷谈历史小论文的解答

来源:赴品旅游
历史・解题行家 薯 j i j i 《 蓬 从两份 的解答 苦考答卷漾历史小 文 口杜娟 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评价和论证历史问 题的小论文题逐渐增多,有成为常设题型的发 展趋势。这些试题,有的要求同学们运用判 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如江苏 卷对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观点的论证,以及 安徽卷对物质活动和精神与制度发展辩证关 系的论证;有的要求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 方式评论历史观点,或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 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 ̄H2OlO~2012年全国 文综卷的试题。但是,大多数同学在这一题型 上的得分较低,反映了答题中的一些问题。笔者 参加了2012年江苏高考卷的阅卷工作,本文以 其中的两份答卷为例,谈谈历史小论文答题中 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题策略。 一、历史高考小论文答题中的主 要问题 2012年江苏卷第22题,通过萧公权的《问 学谏往录》、汪荣祖的《康有为论》和恩格斯的 《自然辩证法》中的材料展示,设计了两个问 题。其中的第二问就是一道小论文题。它要求 同学们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 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 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 考试结果说明,9分的这一问,当时考生的 平均得分只有2分左右,难度高达0.20。但区 分度较好,有关观点的提炼这一项上,区分度 达到了0.56;有关论证、史论结合和表述方 面,区分度也在0.44左右,这说明考生这一问 的答题成绩较为悬殊。下面以两份较好的答 卷为例,就相关的问题作一分析。 考生A答案(5-6分) 历史学家会因时代、认识的变化,对历 史认识进行修正。萧公权一开始认为康有 为维新变法只不过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 统治,宣传的是假民权,但随着他对康有 为思想的深入研究,他发现康有为的思想 是真正的民主思想,他是借助孔子思想保 皇等宣传维新思想,要兴民权,设议院,实 行君主立宪制,真正地改变中国古代政治 制度。从原先的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到康 氏的真民主,萧公权通过对康氏材料的不 断研究深入,才获得的。因此,历史学家对 历史的认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完成 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认识的深入,历史认 识也会得到不断修正。 史家 展不断修 时代思想 不够全面 后来由于时代不断前进,思想文化不断开 明,他看到大批有关康有为原始资料,摆脱 了错误史观,便修正了“假民权、假维新” 的认识。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 文化、生产力水平也会发生变化,之前的 历史推论难免出现问题,史家要勇于修正, 知错能改。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 全面的眼光,辨证的眼光去研究。因此,史 家对于历史的认识是与时代有关的,时代 发展到什么程度,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历史・解题行家 这种5~8分的答卷较为少见,约占全部考 当然,高考答卷中这样有条有理地表述实 属不易,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考生 的答案非常糟糕。首先是审题的失误,如相当 多的考生讨论康有为与萧公权所处时代的不 同、评价康有为及其思想、评价百Et维新、评 价罗斯福新政、讨论史学研究方法、讨论时代 造就的问题、分析萧公权观点正确与否、分析 萧公权观点全面与否、萧公权思想具有错误 生的10%。它们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第一, 结构较为严谨,都按照提炼观点一展开论 证一做出总结的方式进行;第二,均从史家修 正历史认识的角度上切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三,对其观点的论证,都能以材料中的内容 为论据;第四,论证的过程体现了史论结合、 层次分明的表述要求。但是,进一步分析,这 样好的答卷仍然可以挑出一些问题来。 1.观点的提炼不够精确和全面。“时代、 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实际上涉及三个层 面:时代的变迁、史家自身认识论的变化、历 史认识的修正。从材料来看,其观点应该是这 样的:史家对历史认识的修正主要受时代变 迁和史家自身认识变化的因素影响。也就是 说,观点的提炼应当从历史认识修正原因的 角度展开。史家认识的修正,既有时代变迁引 起的史观变化的因素,也有史家自身发现新的 材料研究深入的因素。上述两份答卷无论是 观点的着眼点,还是原因都有一些问题。 2.论证观点的论据不够充分。试题明确 提示,对观点的论证要“运用上述材料”,“结 合所学知识”。本题所提供的三段材料实际上 包含了两种论据:材料一有关萧公权《问学谏 往录》的内容可以看成是是史实论据,材料二 有关汪荣祖《康有为论》的内容可以看成是史 观论据,材料三有关恩格斯的论断可以看成是 理论论据。而必修三模块有关康有为撰写《新 学伪经考》和《孑L子改制考》的目的、内容和影 响等方面的内容,则可以看成是教科书上提供 的史实论据。但上述两份答卷的论据,基本上 只是涉及到时代的变化,这只是新材料发现 的一个论据。 3.表述不正确。对历史观点的论证,不 仅要求史论结合,思路清晰,还要求用语恰 当,符合历史事实和史学规范。两份答卷的 表述都有可改进之处,如考生A的答题中,有 关“康有为维新变法只不过是为了维护清王 朝的统治,宣传的是假民权”,“他是借助孔子 思想保皇等宣传维新思想……真正地改变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等表述,都有一些问题。 性与正确性等。其次是论据错误,如评价秦始 皇功过、评价商鞅变法利弊、评价康有为思 想、评价鸦片战争、讨论柏拉图与达尔文生前 与死后评价差异、泛泛而论史家认识发展变化 等,所举论据完全脱离材料。再次是答题方法 的错误,有的缺少观点、论据和结论中的某一 方面的内容,有的片面,有的拓展过度,有的 讨论史家因素和论证评价人物的方法等脱离 主题的话题,还有的是逻辑混乱、表述不清等。 二、历史,J、论文试题解答的基本策略 鉴于历史小论文试题答题中存在的问 题,同学们应该学习一些行之有效、具有操作 性的答题策略。 1.审题要正确。历史小论文存在命题形 式和议论方式的区别。因此,应注意正确审题。 审题可以判断试题的命题指向,看匿试题要求。 题目还没看懂就草草回答,肯定失败。审题虽 然占用时间,但对于理清思路至关重要。成也 审题,败也审题。所以对设问要认真阅读,注 意判定题目的主题与解答范围。 同学们容易忽视答案来源的判定和对限 定词的审读与思考。就江苏卷第22题的第二 问而言,设问的关键词“以……为例”、“时代、 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题目的主题是“时 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解答的范围是 “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 2.读题要全面。读题要全面主要表现在 三个方面。一是读引言,小论文考试一般都采 用专题式或主题式的命题方法,即一道题目都 有一个专题和主题,体现命题者的立意和命题 意图。而体现命题意图的直接呈现方式是题 目的引言材料,但是考生往往就忽略这一点。 第22题有一段引言“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 …{ 、 H Ⅵ 历史・解题行家 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 并简单概括材料中每一层次的中心内容。 例。”我们不难发现,小论文的主题就是史家 三是读材料出处。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 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我们接下来 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 分析原因,主要是时代的变迁和史家自身认 处的判断,我们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 识论的变化。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所以阅 起相应的联系。第22题有三个出处,实际上是 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明确命题意图和题目 考查内容,阅读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题的 钥匙,有利于我们揣摩命题意图,形成正确的 答题思路。 二是读全材料的正文,或者全面分析材 料的正文。就』二述考生A的答题情况来看, 其有两处没有读完整。一处为材料二中“直 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 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忽略了“摆脱 (某种)史观的阴影”这句关键词;第二处为材 料三中恩格斯的观点,“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 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 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在答题中 压根就没有提及。所以读材料的正文是读题 的核心任务,一般要求阅读材料在两遍以上, 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要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 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信息。对有些材料我们要 根据材料当中的标点符号或内容划分层次, 针对同一问题的三种看法,萧公权的《问学谏 往录》是萧公权自身的看法,是主要论据・9汪 荣祖的《康有为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是旁证材料。 3.规范历史小论文的结构。历史小论文 的结构一般需要具备四要素:论点、论据、论 证、结论。论点是小论文阐述的具体观点,相 当于文章的主题和小标题,要明确、简练,不 能含糊费解,要开门见山点出自己的观点;论 据是服务于论点,一般用题目所给的材料,相 关历史事实或自己的拓展性思考来说明论 点;论证是用正确的理论(文明史理论)做指 导,选取典型的事例或运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来 阐述和证明论点;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 括或总结,结尾部分要有重点地小结和强调 观点,呼应开头,最好将观点升华到一个更高 的层次 历史小贴士 我国最早的学位制 我国最早的学位制是清朝末年的“附生、贡生、举人、进士”四级学位制。 学位是根据专业学术水平而授予的称号,是对某一学者在学术水平上的一个评 价。我国现行的学位制,是世界上一般通行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学士 、硕士、博士的称呼,虽然自古就有,但与学位制并不沾边。因为在古代,博士是个官 名;学士最初指在国学读书的学生,以后也成了官职的名称;而硕士只不过是对德高 望重、博学广闻的人一种敬称而已。另外,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虽然有秀才、举人、 进士等级,但这些等级只是充作当官任职的阶梯,与学位制同样是风马牛不相及。清 末于戊戌变法后兴办了学校。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 卒业(毕业),奖给附生;大学分科卒业,奖给进士。”这样,以奖励的形式,对不同程 度、水平的知识分子授予相应的称号。可以说,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学位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