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中国古代礼器与祭器发展中艺术设计思想的转变

来源:赴品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3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6年第6期总第92期 HUNDRED SCHOOLS IN ART 文章编号:1003—9104(2006)06—0133—04 口 论中国古代礼器与祭器发展中 艺术设计思想的转变① 朱广宇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8)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夏商周三代逐步发展完备的中国古代礼制思想,阐述了礼器与祭 器从青铜礼器到陶制礼器乃至瓷祭器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礼器;祭器;礼制;设计思想 中图分类号:J509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Artistic Designing Ideas in Ancient Chinese Rite and Sacriice Wares fZHU Guang—yu 礼仪制度属于上层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 段所产生的文化成果。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苟况(约前298一 礼时无法或缺的,也是中国古代夏商周时期贵族用于祭祀、朝 聘、宴飨、丧葬等礼仪活动中的用器,其社会功能是用来代表 使用者的身分地位和等级权力,即用以“明贵贱、辨等列。” (《左传・隐公五年》)是当时礼制的体现,即“器以藏礼”(出 自《春秋・左传・成公二年》之“信以守器,器以藏礼。”)。 前238)在其著作《苟子・礼论》中分析礼的产生时说:“人生 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 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 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求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 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他认为之所以制定礼制,是为了防止 争乱,建立一种让社会所有的人都各安其位,各守其业,各得 其利的严格秩序。为了顺利推行礼制,往往还要假借鬼神的 名义。用祭祀鬼神的仪式来体现礼的威慑力量。<诗经・小雅 ・<左传・宣公三年》、《史记・武帝纪》、《汉书・郊祀志》等古 代文献记载“禹铸九鼎”,代表王权,就是明证。同时,礼器也 是宗法等级制度的物化,它象征着使用者的权力和地位。礼 器的大量制作与使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中 国青铜时代的青铜产品。除了兵器之外,主要就是礼器。《左 传・成公十三年>中曾用最精炼的语句概括说:“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而且由于礼器的作用极为重要,故对礼器的制造 要求很高,因而礼器能集中反映当时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 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 中,我们已经看到礼器的萌芽。“夏商周三代以来的重要礼 器,有不少可以在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中找到渊源。 楚茨>:“神嗜饮食。”;《左传・宣公四年》:“鬼尤求食。”; <札记・礼运>亦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汗尊 而坏饮。”所以,祭祀鬼神所用的东西,最重要的便是饮品和食 品,其所用的礼器也是从日常生活所用的饮食器演变来的,借 其盛放礼物来敬献神灵。 礼的中心内容和基本原则,是充分承认存在于社会各个 阶层的亲疏、尊卑、长幼分异的合理性,认为这种分别就是理 想的社会秩序,而为使这种秩序长存,就必须使贵贱、尊卑、长 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从<周礼》看⑦,礼的要素主要包 例如,鼎在三代是被视为象征社稷的‘重器’。大汶口文化和 山东龙山文化陶鼎非常发达。豆在大汶口文化中也很发 达。”④大汶口文化大墓中出土的的典型器物有觚形器、各式 括“礼治”、“礼制”、“礼仪”、“礼器”这四部分@。在进行政 治、宗教等活动时使用的器皿,习惯称为礼器。它们是人们行 各样的鼎、镂孔圈足豆、双鼻壶、背壶、实足鬻、兽形鬻、高柄 杯、大口尊等,多属祭祀鬼神的礼器;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 ①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985工程””科技伦理与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⑦这时已经有了成熟形态的礼。 ④此观点来自杨志刚著‘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l2页。 ④参见杨志刚著‘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口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6年第6期总第92期 I 134 HUNDRED SCH00I—s IN ART 陶,有很大一部分属于酒器,这类薄如蛋壳的精美器皿,有许 多没有使用过的痕迹,恐怕真的用来喝酒,也很容易损坏,可 以推论,它与贵重的玉器一样,很可能是一种显示身份的礼 器。“蛋壳陶高柄杯在(龙山文化)遗址中罕见,一般出土于 墓葬,特别是大型墓葬。山东诸城呈子龙山文化87座墓葬为 例,共出土11件,见于lO座墓中。出土蛋壳陶杯的墓,不仅 墓的建造规模大,而且还有木椁,随葬陶器都是质量较高的, 且有猪下颌骨随葬现象。三里河遗址龙山文化墓也有类似现 象。猪下颌骨是墓主拥有财富的象征,说明这类墓是当时的 富豪或权贵的葬地,蛋壳陶当是富有者的珍藏陈列品或是一 种礼仪用品。”①虽然,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多数 陶器为实用器,有些具有礼器特点的器物可能也是一器多用。 但到了夏商周时期,礼器的器形大部分已经出现。正如日本 学者贝蟓茂树曾作的解释:“‘橙’由‘示’和‘堂’组成。 ‘翌’,即举行橙的器皿。橙就是在高足的‘堂’中盛上肉食, 向神供奉的象形字。大汶口文化的高足陶器的形态,具有盛 装神酒及供物,敬奉于神和贵人的功能。它确实相当于后来 儒教的橙器。”②这一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是我国历史上青铜器 最为发达的时期,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 和礼器等。周王朝建立了严格而完善的礼制作为其统治秩序 的规范,故而青铜礼器十分发达,这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显著的 民族特点。青铜礼器主要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或将 乐器与礼器并列)四大类。食器包括炊器和饮食器,主要有 鼎、鬲、觑、簋、盂、篮、盈、敦、豆、铺、盆等。酒器包括饮酒器和 盛酒器,主要有爵、角、晕、觚、觯、觥、尊(包括鸟兽尊)、卣、壶、 瓿、彝、方彝、缶等。水器主要有盘、鲢、盂、厘等。乐器主要有 饶、钟、钲、铎、罅于、鼓等③。由于祭祀的对象是至高无上的天 神和祖先,所以,礼器的设计和制作都格外精致巧妙,工艺精 良。 然而,夏商周时代的礼器也并非都是青铜器,还有陶礼 器、漆礼器、玉礼器等。夏、商、周三代陶瓷器类,可区分为灰 陶、白陶、印纹硬陶、原始瓷与红陶等。其中灰陶器主要用于 日常生活,使用数量最多,灰陶器在夏商两代均得到很大的发 展,只是到了西周时期“可能由於西周时期青铜容器、原始瓷 器、漆木器等器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较多使用,并代替了 一部份西周的日用灰陶器,所以西周时期灰陶器的器类与品 种,一般说比各地的商代晚期灰陶器品种有所减少。”④实际 上,早在夏代“贵族统治阶级饮酒之风渐开,青铜礼器爵、盂、 晕、觚、角等酒器的出现与此是相应的,唯因生产水平的制约, 数量有限,最先通常为陶、漆制品,青铜礼器实承袭陶礼器及 其礼器而来。我们据二里头一至四期墓葬发掘资料分析,当 时的礼器组合基本体现了‘食酒并重’的特色,其中陶礼器占 主要成分,个别墓并出有漆礼器,然铜礼器是在三期以来才出 现,其器类和器形基本不出陶、漆礼器范围,是一脉相承 的0 91⑤ 商代的陶礼器组合出现了新的变化,较之夏代,无论在器 形还是在装饰主题上都更为丰富,更发展了白陶、印纹硬陶和 原始瓷三个品种。商代晚期,白陶器得到巨大发展,不但制作 工艺考究,而且品类也大大增加,其中有些白陶器的器表有多 种精美的图案花纹装饰,在造型上显然与同期的青铜礼器相 像,甚至互相模仿。“如郑州出土的灰陶敞口爵,其形制显然 是仿造同期装饰有精美图案条带的青铜爵的形制;又如郑州 出土的陶盂,其造型可以说与同期青铜盂完全相同,其制作之 精和形制之美,可与同期青铜盂相媲美。……如郑州出土的 商代灰陶饕餮纹孽,小口、长颈、折肩、深腹圆鼓、圜底、高圈 足,细泥质灰陶,通体磨制光滑而发亮,造型相当精巧而美观。 其器表装饰除在颈部与圈足上施有规整的弦纹外,在腹部的 两周弦纹之间,还拍印有一周由三个精美醒目的饕餮纹组成 的图案带条装饰,基本和同期饕餮纹青铜彝相同。就这件灰 陶饕餮纹彝的工艺价值来看并不比同期饕餮纹青铜彝有所逊 色,应是商代具有较高工艺美术价值的陶工艺品。……白陶 器的表面也多拍印装饰有相同期青铜容器上相类同的由弦 纹、饕餮纹、夔纹、云雷纹、三角纹、曲折纹、圆圈纹、菱形纹、蝉 纹、旋涡纹等图案组成的带条装饰。……充分显示出商代晚 期对於白陶器的制作工艺是相当讲究其造型的变化与器表装 饰的,并可以相同期青铜容器的制作工艺相媲美”⑥,而且, “发现有同时期的制陶作坊。1250平方米的范围内密集地排 列有十四座陶窑和十多座房基。陶窑平面为圆形,直径约1. 2米,窑膛下部中间筑有长方形支柱,柱上架草,草有圆孔,孔 径l2厘米。这些窑的结构与偃师二里头发现的陶窑一致。 一起发现的还有未经焙烧的陶坯,烧坏的废品、陶拍和印有回 纹、斜方格纹、夔纹的陶印模等工具。”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商代仿青铜器的陶礼器是非常发达的,而且,其礼器组合以重 酒器为特点@,不同于西周中期形成的以食器鼎、簋作为区分 贵族身份重要标志的“周礼”⑨。 “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仅知道,大致从西周中期开始,也 就是在周穆王以后,西周礼仪的系统化渐趋明显。……周礼 的系统化有一个相当长的持续过程,一直要延续到春秋,最后 以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周礼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体系, ①参见熊廖著《中国陶瓷美术史》,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第 6O页。 ⑦转gI自杨志刚著<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o1年版,第29页。 ③根据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分类。 ④参见安金槐著<中国陶瓷全集>(夏商周卷),上海人民美术出 版社,20o2年版。 ⑤参见宋镇豪著<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o1年版,第231页。 ⑥参见安金槐著<中国陶瓷全集>(夏商周卷),上海人民美术出 版社,20o2年版。 ⑦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 究>,1984年版.第221页。 ⑤参见”商代出土礼器列表”,宋镇豪著<中国风俗通史>夏商 卷,上海文艺书版社,2001年版,第236页。 ⑨参见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商周组编著<商周考古>.文 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88页。 @参见杨志刚著<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o1年版,第9O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35 l 1974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M1甲的5件形制相同、 大小不同的列鼎,时代可定在昭、穆之际,这是目前已知最早 的列鼎制度的使用。①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列鼎制度的逐渐形 成,说明商代礼器“重酒的组合”已经逐步过渡到周代礼器 “重食的组合”②。“有些灰陶器的造型也是仿造同期青铜容 器而制作的。如陕西长安张家坡出土的弧形裆(有称瘪裆) 陶鬲,口微敛、宽沿外折、短颈、扁圆腹、弧形裆、三个浅袋足、 圆柱体平底足,每个袋足外侧饰有锯齿纹扉牙,腹底节绳纹, 造型相当精巧美观,庄重大方,它和同期的饰扉牙纹的青铜弧 形裆鬲基本相同;又如陕西西安牛坡出土的细泥质灰陶尊,敞 口、长颈、腹圆鼓、高圈足,在器表装饰有精美的数周弦纹和两 周三角纹,并加有扉牙纹与乳钉纹,是一件造型精致的陶工艺 品。再如河南洛阳出土的一件灰陶壶,直口、深腹下部略鼓、 圜底、高圈足,上腹有两个对称竖鼻,口部覆盖有一个凸圆顶 带握手器盖。通体满饰图案花纹。造型秀丽,装饰美观,为西 周罕见的仿造青铜壶的陶壶。”③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夏、商、周三代的陶礼器,都 源生于日常的饮食用具,可见礼制的形成与我国饮食习惯有 很大关系。礼器的排列组合,不但以数量的多少作为衡量标 准,以显示“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礼器使用观念,更有不同 材质的礼器出现,而且往往在形制、花纹、铭文等方面仿青铜 礼器,如同一个墓葬中可能既有青铜礼器,也有陶礼器或漆礼 器即是明证。 “仿铜礼器开始于商代晚期,尤其是在二类墓中用陶觚、陶 爵等仿铜陶礼器进行随葬的比例数字增加,在已公布的237座 商代晚期墓葬中,随葬上述随葬品的墓几乎占一半之多,而在 河南大司空村的172座墓中随葬陶觚、陶爵的占全部墓葬总数 的37%”④,“周代,仿铜陶礼器由觚、爵转为鼎、簋的组合,陕西 宝鸡福临堡东周初期的二座三鼎墓,M1随葬了三个铜鼎,M3 随葬了三个仿铜陶鼎。”⑤。“商周时期的大量墓葬材料表明, 当时的埋葬制度中存在着两种文化,一种是以青铜器为代表的 贵族文化,一种则是以日用陶器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中小型 墓与第一类大墓完全不同,没有成套的铜礼器和乐器,陶器则 占绝对的优势,如河南郑州、辉县及陕县的34座商代早期墓 中,都没有铜礼器随葬,江西吴城商代遗址的13座墓葬中,陶 器占随葬器总数的94%,甘肃临夏莲花台辛店文化的18座商 代墓葬中,陶器占39%……总之,大量墓葬材料表明,春秋中晚 期随葬品中开始出现的仿铜陶礼器,至战国时期已广泛而普遍 的在全国各地区各类型的墓葬中流行。它的出现与盛行,一方 面说明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礼制文化已逐渐为陶质的仿制品所 取代,客观上反映出至尊文化的松动及由此而来的丧葬文化所 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仿铜陶礼器多于中小型墓中率先开 始,而大型墓中则出现较晚,这说明传统礼制文化的根深蒂固 及其对丧葬文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⑥用仿铜礼器随葬的墓 葬制度到东汉时开始消亡,钫最先消失,鼎和盒在许多地区的 东汉中期墓中已不再出现。长江下游地区消失得更早,王莽以 后的墓葬中已基本不见,而钫早在西汉晚期就不复存在,大体 上,仿铜礼器的存在时间,以周天子的都城洛阳—带持续最长, 到东汉中期以後才陆续绝迹。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6年第6期总第92期 HUNDRED SCH00LS IN ART 口 礼器材质经历了陶礼器和青铜礼器的阶段后,最终以瓷 礼器的形式出现,并一直沿用至清代。最早有关瓷礼器使用 的文献记载出自北宋的《宋史・礼志一》:“元丰六年,详定礼 文所言:本朝吴天上帝、皇地祗、太祖位各设二牲,非尚质贵诚 之义。……又篮、簋、尊、豆皆非陶器,及用龙勺,请改用陶,以 禅为勺”。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实用器的酒具和食具, 逐渐由日常用器过渡到“国之重器”的演变轨迹。同样,在我 国的陶瓷艺术中,还存在着由礼器向日常生活用器的转变的 例子。 祭器与礼器是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在 先秦礼学中,人们将日常生活用器划分为祭器与养器两部分, 又将礼器划分为祭器与明器两部分。《礼记・檀弓上》日: “仲宪言于曾子日:‘夏后氏用明器,示民无知也。殷人用祭 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曾子日:‘其不然 乎!其不然乎!夫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夫古之人, 胡为而死其亲乎?”’。可见,祭器在这里既是人用之器皿,又 是先祖之用器,它既是礼器的一种,又是生活用器的一种。这 一点充分反映出周礼中“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礼记 ・礼运》)的双重特点。 祭器的使用既不同于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器,又不同于明 器,它是礼器的一种,但介于生活用器和明器之间,有其神圣 性,并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孝道”的思想。《礼记・曲礼上》 记载:“君子虽贫,不粥祭器;虽寒,不衣祭服;为宫室,不斩于 丘木。”《礼记・郊特牲》言:“笾豆之实,水土之品也,不敢用 亵味而贵多品,所以交于旦明之义也。……先王之荐可食也, 而不可耆也。卷冕路车,可陈也,而不可好也。武壮而不可乐 也。宗庙之威,而不可安也。宗庙之器,可用也,而不可便其 利也。所以交于神明者,不可以同于所安乐之义也。”这是由 于宗庙祭器作为事奉祖先的器物,其归属性是祖先,而祭服作 为“交接神明”的必不可少的道具,丘木天然地归属于墓地下 的死者,礼器只有在特定的时空中才出场,与日常生活处于一 种隔离状态,正是保持其神圣性的前提条件。 “由于宗庙的祭器属于神圣的范畴,且它与祖先神灵的生 活密切相联,因而在大夫、士的现实政治生活发生变故之后, 比如在诸侯国之间流动时,祭器始终只能与故国的祖先在一 起。‘大夫士去国,祭器不腧竟。大夫寓祭器于大夫,士寓祭 器于士。’(《礼记・曲礼下》)不同等级的人将祭器寓寄在相 ①参见<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发掘简报>一文,<文物>, 1976年第4期。 ②此观点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商周组编著<商周考 古>中有更详尽的论述。 ③参见安金槐著《中国陶瓷全集》夏商周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社.2002年版。 ④参见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商周组编著《商周考古>。文 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页。 ⑤参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发掘队《陕西宝鸡福临堡东 周墓葬发掘记>一文,《考古》,1963年第1O期。 ⑥参见刘兰华<从墓葬出土陶器的变化看商周两汉时期丧葬文 化的演变>,<景德镇陶瓷>,第4卷第1期,第43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口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6年第6期总第92期 136 HUNDRED SCHOOLS IN ART 同地位的人那里,显示了礼由禁忌向人文理性的转换。”①实 际上,自“三礼”的形成,一直到清代末期,祭器一直是礼器中 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从历代史书的《礼志》篇中可以 看出。“=TL”中已经对各种礼器的归属有了明确的记载(见 附表3—1),尽管其它种类的礼器在历史中逐渐转变甚至消 失,但祭器至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在使用,例如香炉。 “祭器是传统祭典重要的道具,在我国古代是非常发达的。旧 时,祭器依据人们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有严格的区别,尤其是在 鼎的运用上,更是不容分毫差错。传统祭礼一般的祭器有: 椅、桌、床、席、香炉、香盒、香匙、烛檠、茅沙盘、祝版、杯玟、酒 注、茶瓶、盥盘和架子、悦巾和架子、火炉等。对祭器的要求是 ‘专’、‘洁’。专指祭器专用,用过一次便仔细清洗、整理,专 门收藏起来,决不挪作他用。洁指干净整洁,孝、敬、诚就在这 上面体现出来。”⑦而明器则是地下埋葬之用,与祭器之供奉 作用有所不同。在法制上以瓷器为祭器,并明令地方烧造瓷 质祭器,则晚至南宋初年,③而这种以瓷器为祭器的做法,实在 是一种不得已之行为。宋潜说有:《咸淳临安志》(文渊阁四 库全书本)卷三“郊庙”条:“郊丘在嘉会门外南四里龙华寺 西,绍兴十一年正月礼部太常寺请依国朝礼制……设祭器九 千二百有五,卤簿万二千二百有二十人(二十五年郊祭增一十 人),祭器应用铜玉者权以陶木,卤簿应用文锈者皆以缬代 之。”明、清两代的祭礼器,较之前代有很大变化,但仍以瓷质 祭礼器为主,这在<明会典》、<明史》和《大清会典事例》、《清 史稿)、<皇朝礼器图式》、《备物昭诚》等古代文献典籍中有详 细的记载。④清代根据礼书记载的各式瓷质仿古礼器在乾隆 时期都确有生产,且嘉靖、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朝都有所补 做。同时,清代礼制规定国家诸祀隶属礼部,内府诸祀则归内 务府办理等祭祀场所和受祭对象的分化,这也导致了瓷质祭 礼器在生产制度、造型和种类上的诸多不同。关于明器的使 用,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还有详细论述,在此不再展开论述。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器物的发展脉络,祭器 始终是与当时较普遍的社会思想紧密结合的,礼器则是比祭 器更大的一个概念。我国古代的礼制,不外乎“五礼”:即“吉 礼”、“凶礼”、“嘉礼”、“军礼”、“宾礼”(见<周礼・春官・大 宗伯>)。尽管历朝历代“礼”的内容有所变化,但以“五礼”为 根本的礼制内容已经基本上覆盖了社会习俗的方方面面。一 方面,五礼之用器皆为礼器,可见其范围之广,这不仅包括了 玉礼器、青铜礼器、陶礼器、漆礼器等不同材质的礼器,更从时 间范围上,古往今来皆存在过以不同的器物作为礼器的现象。 <礼记》中有<礼器》篇,它是孔子极力提倡通过“礼器”的物化 表现,将抽象概念的“礼”贯彻到社会各个阶层,达到使所有 的人在礼制的约束下遵守“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行” 的社会规范。 礼器与祭器的演变轨迹形象地展示了古人对鬼神信仰的 演变和转化:假托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说自己的权力是神灵 给与的,“君权神授”,名正言顺,此其一;人死之后变化为鬼, 人鬼之间可以互相沟通,无形的鬼神可以保护或者惩罚有形 的活人,达到“惩恶扬善”的效果,此其二。出于这样观念的故 事传说、文学作品比比皆是。从远古时代就在中国大地上游 荡着的“鬼神论”,在东汉以后又与从邻国印度传来的佛教教 义融合在一起,统治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达一千余年。正如俞 伟超先生在其《先秦两汉考古材料中所见世界观的转变》一 文中所指出的:“从‘万物有灵’经以地母神、祖神为核心的多 神信仰在逐步变化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强调人身依附 关系的社会道德观,便是美术考古材料中所反映出的自旧石 器时代晚期至东汉末年世界观的变化轨道。再下一步,则是 佛教信仰笼罩大地达千百年的另一个新阶段。”⑤“西汉初年 以后,以秦汉之际盛行的‘天人合一’为主要特色的自然观 念,一度曾被发展到了‘天人感应’的神学地步,但渐渐地,理 性又恢复了在中国思想之流中的主导地位。随着历史的发 展,中国文化中被关注的中心问题,由自然界已到了人类的本 身,而对自然本原的探索则被对自然界本体的解释所替代,直 到宋代朱熹总括诸说,建立起理学的自然观为止。这,可以说 就是以后中国自然观演变的大致趋势。”⑥从上面两位学者的 分析可以看出,西汉中期以后,随着人本思想的觉悟,礼制由 周代礼制主要施行于贵族阶层,且又主要流行于王畿及一定 区域的局面,逐渐实现了儒化,并下渗普及到了民间阶层,进 而使得依附于礼制的礼器也逐渐过渡到了祭器的使用上。把 这些观点同我国早期器物文化中的礼器、祭器、明器相对照, 充分说明早期先民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在造物活动中有 着非常明确的体现,而这也同样表现在当时的陶瓷艺术品的 装饰题材上。 ①参见梅珍生《论礼器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意义>,载http:// www.confucius2000.eom/admin/list.asp?id=1293。 ⑦参见钟敬文主编《中国礼仪全书》,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版,第198页。 ③参见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据前国产北平图书馆 民国二十五年影印本复制重印本)礼二四之八六、八七、八八:”(绍兴 四年四月六日定明堂之祭)……合用陶器:豆六十只并盖内十二只准 备,篮十二只并盖内四只准备,簋十二只并盖内四只准备,尊五十只内 十只准备,晷五十只内十只准备,样杓一百只,登四百三十二只并盖内 二十只准备。……昨绍兴元年明堂大礼,绍兴府烧变制造到殿上正配 四位祭器……昨绍兴府沿火烧毁不存,今来开坐到祭器名件并合创 造,乞令太常寺图画样制,……所有陶器乞下绍兴府余姚县烧变.并乞 于大礼前十六日起发赴太常寺送纳。……诏陶器令绍兴府余姚县烧 变,余令文思院制造,余从之”。清徐松辑:《中兴礼书》(北京大学图 书馆藏清抄本)卷五九《明堂祭器》:”(绍兴元年)四月二日,太常寺 言:条具到明堂合行事件下项:祀天并配位用匏爵陶器,乞令太常寺具 数下越州烧造,仍乞依见今竹木器样制烧造”;”四年,工部言:据太常 寺中契勘,今来明堂大礼正配四位合用祭器,已降指挥下绍兴府余姚 县烧造”。 ④关于明、清两代之祭器发展,参见王光尧《明代祭祀用瓷研 究》一文,载《中国古代的官窑与官窑瓷器》,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版;王光尧《清代瓷质祭礼器略论>一文,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 年第2期,第7O页。 ⑤参见俞伟超《先秦两汉美术考古材料中所见世界观的变化> 一文,载《古史的考古学探索》,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⑥参见李庆著《中国文化中入的观念>,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第94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