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牧区牧民保护与建设草地的行为分析
王明利1 王济民2 谢双红3
X
内容提要:本文在提出研究框架并对牧户调查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后,运用模型深入研究了牧民对草地保护和建设行为的影响因素,得出如下结论:¹牧民收入水平较低,仍以牧业收入为主;º牧民对草地的保护和建设与其家庭收入水平关系很大;»牧民文化程度对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地的行为具有较大的决定作用。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涵义:¹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资力度,加强对草地的保护和建设;º积极推进与草原保护和建设有关的基本制度的落实;»大力加强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牧民文化素质;¼应更加关注牧区的贫困问题。关键词:北方牧区 保护草地 牧户层次 因素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天然草原60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41.7%,占全国植被面积的64%(宗锦耀等,2005)。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资源,也是牧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在维护国
家生态安全以及促进牧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家高度重视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工作。2002年,国务院印发了5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6;2003年,新修订的5草原法6正式施行。2000~2004年,国家在草原保护和建设方面共计投入70多亿元(宗锦耀等,2005)。尽管近几年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草原生态恶化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草原生态/局部改善,总体恶化0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中国草原保护和建设的水平固然与政府投资和国家政策紧密相关,但由于草原保护和建设的主体是牧民,因而,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好坏归根到底要看牧民的行为和态度。在所能查到的有关草原保护和建设及草原畜牧业的文献中,进行宏观层次的战略性研究的文献较多,例如何昌茂(1995、2000)、刘玉满(1993、1994、2003)、修长柏(2002)、李青丰等(2003);而从微观层次,特别是从牧户层次深入研究这类问题的文献基本没有。本文将从牧户层次实证研究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地的行为。
X本研究得到世界银行第四期技术合作贷款项目/国家农业政策与决策支持系统0(项目编号:A29)中的子项目/中国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与食物安全预警研究0(项目编号:WBIAE200306)的资助。
#53#北方牧区牧民保护与建设草地的行为分析
二、本研究的基本框架
本文只分析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地行为中人工种草、草地围栏和棚圈建设¹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因而设计模型时主要考察哪些因素影响人工种草、草地围栏和棚圈建设的实施以及影响程度的
大小。根据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的定性分析,设定如下理论模型:
(1)人工种草面积=f{家庭收入,人工草地单产提高水平,人工草地亩费用,牲畜存栏头数,牧民文化程度,地区虚变量}
(2)草地围栏面积=f(家庭收入,草地载畜量,牲畜存栏头数,天然草地面积,天然草地单产,牧民文化程度,地区虚变量)
(3)棚圈建设面积=f(家庭收入,牲畜存栏头数,牧民文化程度,地区虚变量)
上述模型中各变量的影响关系如下:
(1)人工草地单产提高水平。理论上讲,人工草地单产水平提高对人工种草面积产生正的影响,但由于牧户经济规模一定和支出水平有限,因而也可能产生人工草地单产水平越高,牧户的人工种草面积越小的情形。
(2)单位人工草地建设费用。这里用人工草地亩费用表示,该变量对人工种草面积产生反向的影响。
(3)草地载畜量。这里是指天然草地的实际载畜量,用单位面积天然草地所承载的标准牲畜头数来表示。一般而言,在自然生态条件相似的同一地区,天然草地的实际载畜量越大,牧民建设人工草地的意愿就越强。
(4)牧民文化程度。这里用牧户户主的文化程度来表示。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着牧民对人工种草、草地围栏、棚圈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模型变量中的牧民文化程度)))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本文分别将其转换为受教育年限0年、5年、8年、11年和13年。但是,在模型运算中,因为涉及求对数的问题,本文将牧民文化程度中文盲的受教育年限用1年来表示。
(5)家庭收入。这里实际上是指家庭总的纯收入。该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牧民家庭的经济实力,而家庭的经济实力又影响着牧民对草地的保护和建设能力,因而理论上讲,家庭收入对牧户拥有人工种草面积、草地围栏面积和棚圈建设面积都有影响。
(6)牲畜存栏头数。牲畜存栏头数反映了牧户在一定时期内的养殖规模,对人工种草面积、草地围栏面积和棚圈建设面积都可能有正的影响。该变量用期初存栏标准头数(统一折算为标准羊单位后再进行加总)来表示。
(7)天然草地面积。天然草地面积的大小对草地围拦面积也产生重要影响。
(8)地区虚变量。因为本模型选用北方四省(区)16个县(旗、区)的牧户数据进行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千差万别,所以,模型中设定了区别不同地区的地区虚变量。
三、牧户调查的基础统计分析
(一)牧户家庭基本信息
1.样本单位的选择。笔者于2003年8月对中国北方四省(区))))内蒙古、新疆、青海和黑龙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进行了牧户层次的调查。同时,考虑到每个省(区)内部生产水平的不同和自
¹
由于本项调查发生在2003年8月,当时,大规模的禁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的推行还处在试点阶段,所以,这里没能对这些
指标进行调查。
#54#北方牧区牧民保护与建设草地的行为分析
然条件的差异,笔者共选择了10个地级市(州)的16个县(旗、区),在每个县(旗、区)内又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共选取了661户¹牧户进行了调查,这些地区基本涵盖了中国北方地区各种类型的草原牧区。样本的选取既考虑了地理位置的不同,也考虑了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多样性,对研究中国北方牧区牧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水平和草原生态保护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牧户户主文化程度。所选样本户户主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4年,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1.73%。其中,文化程度最高的是黑龙江牧户户主,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年,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6.73%;其次为内蒙古牧户,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7.61%;第三为新疆,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4年,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8.67%;最低为青海,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1年,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21.71%。
3.牧户家庭人口。四省(区)牧户的家庭人口规模偏大,平均每户达到了4.8人,远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村家庭人口3.8人/户的规模。其中,内蒙古户均4.0人,新疆户均5.7人,青海户均6.7人,黑龙江户均4.0人。这可能与中国较为宽松的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4.牧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四省(区)牧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684.72元。其中,黑龙江牧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最高,为3896.62元;内蒙古次之,为3140.56元;青海最低,为1503.16元。而四省(区)中,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户数竟占25.26%。
四省(区)牧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中,70%以上的收入来自牧业。来自非牧业的收入为622.91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3.20%,其中,在外打工收入为104.05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88%。在四省(区)中,新疆和黑龙江牧户来自非牧业的收入所占比重较高。其中,新疆牧户非牧业收入和打工收入分别占42.51%和9.54%;黑龙江牧户非牧业收入和打工收入分别占30.61%和3.97%。
牧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慢于全国农村。四省(区)有在外打工者的牧户家庭占牧户家庭总数的12.56%,其中,新疆为22.67%,黑龙江为13.78%,青海为13.82%,内蒙古为7.56%。
(二)牧户草地承包及保护和建设情况
1.草地开始承包年份。四省(区)牧户开始承包草地的年份集中分布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84年、1985年)和90年代后期(1997年、1998年),这可能与第一轮承包期为15年有关。在调查表中,有的牧户填写了新一轮承包期的时间,而有的牧户则把承包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算起。在以后的年份中陆续还有部分地区实施草地承包。到目前为止,全国草地承包面积已达30多亿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近70%(草原承包情况联合调研组,2003)。
2.草地承包原则。草地承包以按人口承包及按人口和牲畜头数承包这两种方式为主,其中,按人口承包的占68.59%,按人口和牲畜头数承包的占16.10%,按劳动力承包的占4.60%,按人口和劳动力承包的占7.32%,按照牲畜头数承包的占3.39%(见表1)。
表1
原则人口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力牲畜头数人口和牲畜头数未填
户数4533048221062
草地承包原则
内蒙古1511255551
新疆7500000
青海97040510
单位:户数
黑龙江13029191701
¹由于具体研究内容的区别以及问卷填写时具体事项的缺少,在随后的模型研究中,参与模型运算的具体样本单位数又有
所不同。
#55#北方牧区牧民保护与建设草地的行为分析
在四省(区)中,内蒙古、青海基本上是依据人口和牲畜头数划分草地承包面积,新疆则全部依据人口划分草地承包面积,黑龙江主要按人口划分草地承包面积。在四省(区)中,只有内蒙古和青海存在按人口和牲畜头数承包草地的情况,但这两个省(区)中不同地区的做法也有所差别,人和畜所占比例大致有6B4、7B3、4B6和5B5几种方式。
3.牧户承包草地及草地保护和建设情况。四省(区)平均每户牧户承包草地1441.9亩。其中,内蒙古最多,为3011亩;青海为其次,为1177.1亩;新疆为662.8亩;黑龙江最少,为33.8亩。就每头(只)标准牲畜占有的草地面积看,四省(区)平均为7.4亩。其中,内蒙古最高,为14.4亩;新疆次之,为6.9亩;青海和黑龙江分别为2.8亩和0.8亩(见表2)。
草地适时、合理的休牧是有效防止草地退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四省(区)户均休牧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46.76%。其中,内蒙古休牧力度最大,休牧面积已占到草地总面积的60.06%;黑龙江(28.7%)和青海(7.43%)分列第二、第三位,而新疆基本没有实施休牧措施(见表2)。草地围栏是保障休牧、划区轮牧等草地保护措施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就四省(区)总体来看,牧户草地围栏面积只占全部草地面积的38.55%。其中,青海最高,为68.28%;内蒙古次之,为39.82%;黑龙江和新疆的这个比例都在10%以下。而就牧户户均围栏的绝对量来看,户均围栏面积最大的是内蒙古,随后是青海和新疆(见表2)。
人工种草面积的多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牧户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大小。从表2看,四省(区)牧户人工种草面积都比较小,平均只占全部草地面积的3.93%。其中,内蒙古、青海和黑龙江的比例为3%~5%,而新疆只有1.92%。从绝对量看,户均人工种草面积较大的是内蒙古和青海。
表2
地区四省(区)内蒙古新疆青海黑龙江
户均承包草地面积
1441.93011.0662.81177.133.8
畜均草地面积7.414.46.92.80.8
牧户承包草地及草地保护和建设情况
户均休牧面积674.21808.50.087.59.7
比重46.7660.060.007.4328.70
户均围栏设施面积555.81199.036.7803.73.3
比重38.5539.825.5468.289.76
户均人工种草面积56.6116.312.755.91.5
单位:亩、%
比重3.933.861.924.754.44
草地围栏和人工种草的投资,主要是牧户自家投资。草地围栏投资中自家投资占全部投资的73.1%,人工种草投资中自家投资占47.83%;草地围栏投资中国家补助占19.53%,人工种草投资中国家补助占41.45%;草地围栏和人工种草投资中牧户从银行贷款或借钱只占10%左右(见表3)。四省(区)中内蒙古和青海的牧户在草地围栏和人工种草方面投资较多;这两项投资中国家补助部分也较多,内蒙古分别占23.97%和37.24%,青海分别占12.14%和60.63%¹。
表3
地区
四省(区)内蒙古新疆青海黑龙江
户均投入
4219.46962.2746.76971.083.7
草地围栏和人工种草的投资情况
草地围栏自家投入73.1066.7466.0783.00100.00
国家补助19.5323.9733.9312.140.00
银行贷款或借钱7.379.290.004.860.00
户均投入1424.92593.41098.71508.366.0
自家投入47.8350.3776.3431.0841.73
人工种草
国家补助41.4537.2416.9960.6358.27
单位:元、%
银行贷款或借钱10.7212.396.678.290.00
¹其实,草地围栏和人工种草联系很紧密,牧户一般在有围栏的草地里实施人工种草,所以,牧民有时难以分清这两者发生
的费用,可能存在人工种草的费用部分属于围栏费用的情况。实际情况应该是国家对草地围栏建设的补助额度较大。
#56#北方牧区牧民保护与建设草地的行为分析
4.牧户牲畜棚圈建设情况。牧户牲畜棚圈建设情况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牧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牲畜棚圈可为牧区牲畜的舍饲和半舍饲、进而为牧区草原的保护和建设提供基础条件。表4显示,当前,四省(区)牧户户均拥有牲畜棚圈面积147.7平方米,畜均(标准畜)棚圈面积0.76平方米。从畜均拥有棚圈面积看,青海是最低的,只为0.43平方米/标准畜,其余各省(区)畜均拥有棚圈面积都在1平方米以上。从拥有棚圈的户数看,绝大多数牧户拥有棚圈,四省(区)中黑龙江拥有棚圈的牧户占78.06%,其余各省(区)都在90%以上。
表4
地区
四省(区)内蒙古新疆青海黑龙江
户均棚圈147.7211.398.3180.364.3
牲畜棚圈建设情况
畜均棚圈0.761.001.000.431.55
有棚圈的户数59423568138153
没有棚圈的户数67371443
单位:平方米、户、%
有棚圈的户数所占比重
89.8698.7490.6790.7978.06
四、牧户保护和建设草地的行为分析
(一)模型
本文利用对中国北方四省(区)牧户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主要考察人工种草、草地围栏和棚圈建设情况以及各因素对这些保护和建设措施的影响程度,以期对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根据研究框架中设定的理论模型,运用牧户调查数据,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1)人工种草面积模型
log(RC)=A0+A1@log(RCF)+A2@log(SCL)+A3@log(RCT)+A4@log(ZXL)+A5@log(SR)+A6@log(JY)+EGi@Di+L
(2)草地围栏面积模型
log(CW)=B0+B1@log(SR)+B2@log(TC)+B3@log(SCL)+B4@log(TCD)+B5@log(JY)+ENi@Di+L
(3)棚圈建设面积模型
log(PJ)=C0+C1@log(SR)+C2@log(SCL)+C3@log(JY)+EHi@Di+L
各模型中的变量含义如下:RC为人工草地面积;RCF为人工草地亩费用;SCL为牲畜存栏头数;RCT为人工草地单产提高水平;ZXL为草地载畜量;SR为家庭收入;PJ为棚圈建设面积;CW为草地围栏面积;TC为天然草地面积;TCD为天然草地单产;JY为牧民文化程度;Di为地区虚变量,由STATA程序自动按虚变量特征取值。
(二)运算结果及分析
估计结果见表5。从中可以看出:
1.家庭收入、人工草地亩费用和牧民文化程度对人工种草面积影响显著。在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变量中,人工草地亩费用的影响是最大的,它每增加1%,人工种草面积就下降1.14%。牧民文化程度排在第二位,它每提高1%,人工种草面积就增加0.6%,这说明,牧户户主文化程度的高低对人工草地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家庭收入的影响排在第三位,它每增加1%,人工种草面积就相应增加0.36%。
许多地区虚变量有较大的系数并在统计上显著,说明人工种草在各县(旗、区)的发展程度有显著的差异。与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相比,乌拉特前旗、科右中旗,新疆玛纳斯县,青海的同德县、刚察
#57#北方牧区牧民保护与建设草地的行为分析
县、海晏县,黑龙江的富裕县和杜尔伯特县的牧户的人工种草面积较小。
2.天然草地面积、天然草地单产、家庭收入和牧民文化程度对草地围栏面积影响显著。其中,天然草地面积对草地围栏面积的影响最大,它每增加1%,草地围栏面积就增加0.87%。天然草地单产的影响排在第二位,它每提高1%,草地围栏面积就减少0.73%,这说明,当草地退化以后,牧户才进行围栏。家庭收入的影响排在第三位,它每增加1%,草地围栏面积就增加0.38%。牧民文化程度也是影响草地围栏面积的一个重要变量,它每提高1%,草地围栏面积就提高0.22%。
许多地区虚变量都有较大的系数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各县(旗、区)之间草地围栏面积的大小是有差异的。与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相比,内蒙古的鄂托克旗、杭锦旗、新巴尔虎右旗、鄂温克旗、科右中旗,青海的同德县、刚察县、海晏县和黑龙江的安达区的牧户的草地围栏面积较大。
3.牲畜存栏头数、牧民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对棚圈建设面积影响显著。其中,牲畜存栏头数对棚圈建设面积影响最大,它每增加1%,棚圈建设面积就增加0.47%。牧民文化程度的影响排在第二位,它每提高1%,棚圈建设面积就增加0.22%,这说明,牧户户主的文化程度对棚圈建设面积有重要影响。家庭收入对棚圈建设面积也有重要影响,它每增加1%,棚圈建设面积就增加0.22%。
表5
变量家庭收入
人工草地单产提高水平草地载畜量人工种草亩费用天然草地面积天然草地单产牲畜存栏头数牧民文化程度乌拉特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新巴尔虎右旗鄂温克旗科右中旗玛纳斯同德县刚察县海晏县富裕县龙江县梅里斯区杜尔伯特县安达区常数项样本数调整后的R2
2.21682100.5669-2.9835*
**
牧户保护和建设草地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系数
人工种草面积模型
0.3569*
*
草地围栏面积模型
0.3824*0.0240*
*
棚圈建设面积模型
0.2184*
**
-0.1146
*
-1.1358*
**
0.8659*
0.03270.6000**-0.7659-0.1615-0.26130.47691.1209-0.8032-1.2672
******
***
-0.7309*0.2220*-0.47740.6296*0.8750*1.7175*1.09311.3998*
***
0.4660*
**
0.2220**0.0317-0.10300.02540.0126-0.6106*
0.1144-0.4325*-0.3243*-0.4837*-0.5683*-0.4383*-0.2745*
*************
**
-0.24740.50960.62870.6620*0.2178
-1.2469*-1.8252*-1.1146*
-2.2186***
-1.0837
-0.6600***
-0.1740
2.7303**-1.52893000.6022
0.03060.33185740.5667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许多地区虚变量都有较大的系数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各县(旗、区)的牲畜棚圈建设情况也有很大差异。与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相比,内蒙古的鄂温克旗,新疆玛纳斯县,青海的同德县、刚察县、海晏县,黑龙江的富裕县、龙江县和梅里斯区的牧户的棚圈建设面积都较小。#58#北方牧区牧民保护与建设草地的行为分析
4.人工草地单产提高水平和牲畜存栏头数对人工种草面积影响不显著。尽管人工种草面积模型中人工草地单产提高水平和牲畜存栏头数这两个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它们的系数符号与预期的相同,即人工草地的单产比天然草地的单产越高,在牲畜头数一定的条件下,牧户就越少发展人工草地;反之,则越多发展人工草地。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
(一)基本结论
1.牧民收入水平较低,仍以牧业收入为主。四省(区)牧户的人均纯收入尽管达到了2684.72元,但是,牧户之间收入水平很不平衡,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牧户占被调查户的比例高达25.26%,而青海这个比例竟高达52.63%。因为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等原因,牧民的生活成本远高于农民,所以,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牧户连维持基本生活都比较困难。在牧民收入中,来自牧业的收入仍占76.8%,这说明牧户家庭收入对牲畜养殖的高度依赖。这种单一的收入结构使牧民维持生活的风险很大。
2.牧民对草地的保护和建设与其家庭收入水平关系很大。从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人工种草、草地围栏以及棚圈建设的规模受到牧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很大,它们对牧户家庭收入的弹性分别为0.36、0.38和0.22,在各变量的影响中是较高的。
3.牧户户主的文化程度对牧户家庭保护和建设草地的行为具有较大的决定作用。模型运算结果反映,在人工种草面积、草地围栏面积和棚圈建设面积模型中,牧民文化程度变量均通过了统计检验,且系数较大,人工种草面积、草地围栏面积和棚圈建设面积对牧民文化程度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60、0.22和0.22。可见,牧户户主文化程度越高,对草地保护和建设的力度就越大。
(二)政策含义
1.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资力度,加强对草地的保护和建设。中国广大的草原牧区,既承担着牧区发展生产、改善牧民生活的任务,也承担着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经济功能和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都特别强。牧区的自然特点、民族特点、生产条件和牧民的低收入以及收入的不平衡决定了国家应成为保护和建设草地、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投资主体。国家投资主要用在关系全局和能够发挥长远效益的重点项目上,例如较大规模的草原建设、禁牧休牧补贴、草地围栏建设、牧草种子繁殖基地建设、牲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畜牧业科研以及畜牧兽医站等服务体系的建设。2.积极推行草原保护和建设的相关制度。5草原法6和5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6都提出,要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休牧制度。而当前这几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有的刚刚开始,有的还没有推行。就四省(区)的调查看,草地围栏面积仅占全部草地面积的38.55%;休牧面积也仅占全部草地面积的46.76%;草地禁牧只有内蒙古等少数几个省(区)在逐步推广;草畜平衡只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在试点;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还没有开始试点。
3.大力加强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牧民的文化素质。前面的分析反映出,牧民的文化程度对实施草原保护和建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要提高牧区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当前,应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成人职业教育以及采取多渠道定期轮训等形式开展的职业培训,着力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懂科学、懂技术的生产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特别应注意搞好科技培训中适用技术的推广和管理知识的普及。
4.应更加关注牧区的贫困问题。中国牧区少数民族人口占牧区人口的3/4,草原畜牧业是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世代经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中国牧
#59#北方牧区牧民保护与建设草地的行为分析
区大多地处北方边陲,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牧区的繁荣和稳定,对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稳定提高牧民的收入水平,使边疆少数民族尽快富裕起来,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战略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中国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
参考文献
1.宗锦耀等:5中国草原保护和建设问题研究报告6,5中国畜牧业经济问题研究汇编6内部资料,2005年6月。2.草原承包情况联合调研组:5关于草原承包情况的调查报告6,2003年。3.修长柏:5试论牧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6,5农业经济问题62002年第7期。
4.李青丰:5中国北方草原畜牧业限制回素以及管理策略分析6,5草地学报62003年第2期。
5.刘玉满:5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牧区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问题研究6,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报告,2003年。6.刘玉满:5中国牧区发展的人口制约因素6,5中国农村经济61994年第8期。7.刘玉满:5理顺草地产权关系建立畜草平衡6,5中国农村经济61993年第11期。
8.王明利、王济民:5中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6,5农业经济学导刊62003年第2期。9.何昌茂:5关于加快发展我国草原畜牧业的对策建议6,5四川草原61995年第3期。
10.何昌茂:5面向新世纪,牧区畜牧业要大发展)))关于加快发展我国草原畜牧业几个问题的探讨6,5四川草原62000年第2期。
(作者单位:1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业部畜牧业司)
(责任编辑:黄慧芬)
(上接第52页)由于养猪收入仍然是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农户散养生猪的形态尚没有大的变化,这些省份将继续保持猪肉产量的份额。具有养猪比较优势的地区代替了不具有优势的地区。º由于生猪的大规模饲养比较农户散养效率更高,在有丰富的饲料资源、劳动力资源及农业资本的一些省份,生猪的饲养形态正发生改变,生猪生产将进一步集中。»受冷藏、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市场距离因素的影响,在猪肉供给省份与需求省份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供求关系。¼畜牧业环境污染也促使生猪产地发生移动。
第三,生猪产地移动是一个趋势。随着生猪生产的技术进步及经营规模的扩大,中国生猪生产布局也可能像在其他发达国家出现的布局移动那样,更多地受社会经济条件的约束,正像中国的蛋鸡及肉鸡饲养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那样。从政策的角度来看,在生猪生产布局上不仅要考虑自然性条件,更要综合考虑包括市场、技术、生产规模、农户收入水平、环境等在内的因素。
参考文献
1.金泽夏树:5农业经营学讲义6,株式会社养贤堂,1996年。
2.辛贤等:5中国畜产品市场:区域供给、需求和贸易6,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3.覃成林、金学良、冯天才、袁中金:5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原理6,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4.林白鹏(主编):5消费经济辞典6,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5.杨圣明:5中国式消费模式选择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6.胡浩:5现阶段我国生猪经营形态的经济分析6,5中国畜牧杂志62004年第11期。
7.周章跃、田维明、刘西安:5中国畜牧业农户散养的发展和趋势6,5中国农业经济评论62003年第1期。8.徐志刚:5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6,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9.戴娟萍(主编):5中国经济地理6,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小 林)
#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