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来源:赴品旅游
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 铁路

9.

B. 电报 C. 电话 D. 电影

有一篇文章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戊戌变法的开展 C. 辛亥革命的胜利

B. 社会制度的变革 D. 西方思想的影响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2.

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10. 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

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人||,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这段话( )

A. 认为中国近代化始于被迫开埠通商 B. 解释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C. 全面分析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D. 客观评价了西方扩张的积极作用

3. 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

中学课程||。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4.

A. 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B. 新通讯技术惠及世界各国人民生活 C. 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的阶段 D. 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11. 下图是对某报1890年至1912年“报纸”一词出现频率的统计情况||。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近代报业发展总体上较为缓慢

B. 晚清报业与政治局势关联紧密

C. 清末政府大力支持报刊业发展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 (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 A. 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 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 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D. 戊戌变法导致第一次舆论高峰

12. 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

||,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5. 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

A. 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B. 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C. 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的阶段 D. 新通讯技术惠及世界各国人民生活

13. 以下有关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C. 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

6.

B. 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 D. 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

A. 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 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 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 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步替代的过程

14. 1900年前后的上海、天津、汉口等租界区域||,一些中下层人士热衷于“紧身窄袖半洋装”和“马夹密门绸纽扣”;知识分子与买办阶层

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 C. 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7.

B.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D. 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则青睐于“金丝眼镜雕毛扇||,窄袖衣衫阔领头||。品海香烟龙角嘴||,包车钻戒诩风流||。”这表明当时

A. 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C. 开放程度影响消费观念

B. 阶层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D. 国人服饰发生根本变化

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7000余份||,一年后达到13000余份||,最多时曾销售17000多份||,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反映了( )

15. 《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记载||,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

A. 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 C. 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

8.

B. 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 D. 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

辰表链||,特挂胸前”||。……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这一现象说明

A. 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盛行 B. 洋货成为国人生活必需品 C. 天津通商开国人社会风尚变革先河 D. 西方文明逐渐影响国人的生活方式

1874年《申报》刊文称赞我国当时出现的—种新事物||,曰:“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度重洋||。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这一“新事物”是指( )

第1页/共4页

16. 《城南旧事》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

说中的是()

22. 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照片||。据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长袍马褂曾是中国男子的传统服饰

A. 报纸上出现九一八事变的消息 C. 主人公去教堂参加新式婚礼

B. 穿着列宁装是一种时尚 D. 搭乘地铁出行成为现实

B.中山装综合了中西服饰的特点

C.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 反映了溥仪政治观念的变化历程

23. 下表为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情况简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17. 1902年6月26日《大公报》刊登了如下一则征婚广告:“近有南国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

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征婚广告是迄今为止见诸报端的第一则未公开姓名的征婚广告||,反映了此时中国人婚恋观的变化||。下列对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 ①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③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④中华民国政府政策的引导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

代表19世纪40-90年代 外国人拉开中国近代报刊业序幕;19世纪90年代 维新派《时务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宣传维新思想 20世纪初期 《新青年》的创办;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 刊物 《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 18. 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直堪递||,抑女权||,九

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C. 婚俗中西合壁土洋结合

19.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20.

19世纪末||,《时

A. 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到制度层面 B. 国人办报逐渐占据新闻产业主导地位 C.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体现社会变革要求 D.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推动国人思想解放

24. 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直堪递||,抑女权||,九

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

B. 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D. 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B. B

A. 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C. C C. 婚俗中西合壁土洋结合

D. D

B. 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D. 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务报》发表了大批西方人看中国的文章(见下表)||,其主

要目的是()

25. 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学杂志和出版社都被纳人国家体制之中||。大众传媒通过相对固定的模式||,传播人民群众欣赏喜爱的民族英雄和

角色模型||。大众传媒的这种变化

A. 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 B. 使报刊的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类别 列强在中国 经济/财政/商务 总论 篇数 215 87 19 比例 47.4% 19.2% 4.2% C. 造成新中国成立初中国文化凋零的局面 D. 有助于新的意识形态的构建

26. 如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革命组织机关刊物的书影||,该组织是

A. 兴中会 B. 同盟会 C. 强学会 D. 光复会

27. 老舍写的《我这一辈子》中讲道:巡警给行人强行剪辫后||,晚上走到背胡同里||,却挨了突如其来的一砖头||,被打瞎了眼睛而无处申

冤||。这主要表明民国初期( )

A. 关注世界形势的发展 C. 揭露列强瓜分中国阴谋

B. 向国人介绍西学知识 D. 为变法制造社会舆论

A. 社会习俗发生变革 C. 民众思想比较保守

B. 君主专制制度尚未根除 D. 辛亥革命冲击了旧习俗

21. 鲁迅在《头发的故事》中说:“宣统初年(1909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唯恐不远||,官僚是防之唯恐不严||,我终

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这里的“我”“缺少一条辫子”的原因最可能是

28. “在昔闺中韵事||,日焚香读书||,日燃脂写韵||,今则以吸烟代之||。吾人如涉足梨园及游戏场所||,可见粉白黛绿者流||,十之七必以纸

烟实其樱唇||,恣吸若狂||,而昔人之所谓口脂香者||,悉变为烟臭矣||。”(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这说明当时部分女性( )

A. 洋务运动中的留学生留洋、崇洋、媚洋 B. 维新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C. 辛亥革命前后||,具有了反清革命色彩的“断发易服” D. 民国初期||,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

A. 社会地位逐步提高 C. 经济收入大幅增加

B. 思想获得彻底解放 D. 价值追求严重畸形

29. 史载||,1887年||,上海徐园正式对外开放||,门票为一毛钱||。园内专设戏台||,演出昆曲等||,每晚张灯结彩||。自1896年始||,徐园开

始放映“西洋影戏”||,如1 900年徐园刊登的广告:“今有英、美、法活动影戏运来上海||,仍假本园十二楼上开演”||。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1)材料一中孔子向往的理想社会有哪些基本内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乱贼

A. 近代广告业的起步 C. 昆曲艺术的大众化

B. 戏曲艺术的中西结合 D. 新旧并存的时代特点

材料二 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非洲广袤||,三倍欧土||,

内地除沙漠一带外||,皆植物饶衍||,畜牧繁盛||,土人不能开化||,拱手以让强敌矣……今夫德||,列国分治||,无所统纪||,为法所役||,有若奴隶||,普人发愤兴学练兵||,遂蹶强法||,霸中原也;今夫日本||,幕府专政||,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创||,国几不国||,自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而夺我琉球||,割我台湾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作者言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意图||。

材料三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

30.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

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 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C. 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B. 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D. 迷信思想阻碍科技传播

31. 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

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一(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情况表明

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镇江、无锡、苏州、嘉兴、定县、峄县、青海、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6人;就性别看||,男性138人||,女性4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

(3)材料三反映了本次调查有何特点||,并概述其意义||。

材料四 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A. 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 C. 女性读书开始为人们接受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B. 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

D. 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材料 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给人起名字||。下表是我国几个历史时期名人或普通人的姓名(有的含字)

时期 西汉 宋代 晚清与近代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 改革开放以来 姓名(字) 班超班彪(史学家)扬雄(文学家)韩延寿(画家)卫青霍去病 周敦颐(字茂叔)欧阳修(字永叔)陆游(字放翁)岳飞(字鹏举)韩世忠(字靓臣) (4)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分哪两步?这两步是如何完成的? (5) (6)

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黄兴陈独秀李大钊叶挺邹韬奋 刘开国朱援朝王建设董跃进张超美艾计划李卫兵肖灭资 刘向东洪俊杰张小康陈春莲杨萍文周亮唐柳童安娜赵丽莎徐杨卓夫

答案和解析

【答案】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中名字所含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出一个观点||,并予以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理、表述清晰)12分

1. B 8. D 15. C 22. B 29. B

2. D 9. D 16. D 23. D 30. D

3. C 10. B 17. D 24. D

4. B 11. B 18. C 25. B

5. B 12. D 19. D 26. C

6. A 13. C 20. C 27. D

7. B 14. D 21. D 28. D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4分

31. 示例一:

第3页/共4页

人的名字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折射镜||。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强盛时期||,当时名人名家的名字起得威武雄壮||,如班超的“超”字||,扬雄的“雄”字||,这些名字是当时大一统政治趋势的反映;宋代是我国儒学发展、理学勃兴时期||,理学特别强调人的自身修为||,爱国忠君||,给人起名也反映了这一文化特点||,如“敦颐”“修”“世忠”等名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经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一些人的名字也与我国重大建设事件相关||,如“跃进”“计划”等||。人的名字虽然是一个符号||,但或多或少与当时的社会有一定的关联||。 示例二

人的名字是一个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主要文化思想||。宋代是我国儒学发展、理学勃兴时期||,理学特别强调人的自身修为||,爱国忠君||,给人起名也反映了这一文化特点||,如“敦颐”“修”“世忠”等名字;晚晴与近代||,面对列强侵略||,振兴中华成为当时主要思想||,人的名字中就出现了“有为”“兴”“挺”“韬奋”等字;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呈现多元化||,既有反映家庭美好希望的“俊杰”“春莲”等名字||,也有反映开放创新的“安娜”“丽莎”“唐柳”等名字或姓名||。总之||,中国人的名字虽然字数不多||,但文化含量却非常丰富||。

32. (1)特征:天下为公;任用贤能;诚信和谐;社会稳定||。背景:社会大变革||。

(2)背景:列强瓜分世界||,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意图:强调变法的必要性||,以推动维新变法||。

(3)特点:地域分布广;地域分布不平衡;职业分类多;调查对象以男性居多;梦想具有趋同性||。意义:有助于了解当时国人的中国梦||。

(4)两步:第一步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完成:第一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第二步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