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字、词”认识的误区
[摘 要]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字、词”教学认识的误区,本文结合自身实践进行了说明和论证,并提出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字词误区辨析重视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7至9年级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是:“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对识字能力的评价建议是:“评价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根据标准我们可以看出,认识和辨析汉字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就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字、词”认识的误区,同时结合日常教学谈谈对此的认识和看法。
误区一:考试试卷中考查“字、词”题型所占分值较少,教学中重视与否都无所谓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听到教师这样慨叹:“每次语文考试中考查‘字、词’的题型分值约2分左右,平常重视与否都无所谓”。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大抓考试中所占分值较大的文言文练习,现代文阅读练习和作文写作技巧练习。在这里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与复习中重视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写作技巧练习固然无可厚非,但是轻视甚至忽略字词教学的做法是绝对不能取的。原因有三:
首先,脱离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标准要求是:“能熟练地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我们知道,汉字是传播汉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心理上轻视甚至忽略了”字、词”的作用,那么对学生认知“字、词”的意识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对汉语言文化的传播的危害也是不可轻视的
其次会给我们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带来极不利的影响。我们在作文批阅中常常看到这样的语句,“我已经……”。“我以后……”。而学生常常把“以”和 “已”混淆;“在”和“再”的应用上更是模糊不清,甚至常常把“漫不经心”写成“慢不经心”,把“心旷神怡”写成“心旷神殆”,把“谈笑风生”写成“谈笑风声”等等。如果我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认识不到这种错误现象甚至轻视或忽略这种现象,那就滋长了这种错误现象的蔓延,这样就会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很不利的影响,同时对学生语文识字能力的提高也带来了很坏的影响。我们从历年的批阅语文试卷要求中可以得知,对错别字的要求越来越来严格,据解放网—新闻晨报(08.6.19)报道:
据了解,上海高考作文中出现错别字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些年高考作文中的错别字更是一年多于一年。现在高考作文字数要求在800—1000字,但就是这样一篇不算长的作文,错四五个字的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作文了。即使是写得十分出色的作文也难免会有错别字。而上海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阅卷中,对错别字的扣分严格执行,每错三字即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5分为止。虽然说优秀作文的等第不会因为有错别字而被拉下来,但可以打满分的作文最终没有打上满分很多却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想我们据此更应该加强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对“字、词”的重视。
再次,题型分值小,试卷影响大。单独考查“字、词”的题型分值是比较小,大多在试卷题型积累与应用中第一小题或第二小题,分值2分左右。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如果我们细细探究语文试卷,因书写而被扣分的题型却不少、例如我们在批阅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题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篇说明文运用了( )说明顺序,本为“逻辑顺序”,但许多学生会写成“逻緝顺序”,甚至更可笑的是许多学生把说明方法”举例子”写成“举列子”,把“列数字”写成“例数字”。在记叙文阅读题型中把“插叙”写成“插序”,把“肖像描写”写成“俏像描写”。难道这种乱用错别字的现象不应该扣分吗?难道我们看到这种现象啼笑皆非的同时还不应该重视“字、词”的书写和练习吗?
误区二:“字、词”数量多,难以把握重点,靠学生平时积累即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字、词”确实数量多,练习和复习起来工作量大,难以把握重点,这作为语文教师来说深有感触,但仅靠学生平时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办公室经常听到班主任老师这样感叹:学生写个请假条都错别字连篇,平常语文咋学的?例如学生在请假条中经常写到:“我因病需请假一天”。而其中的“需”却常常写成“须”;保证书中“我以后坚决遵守学校纪律”。 而其中的“以” 却常常写成“已”,把“坚决”写成“坚绝”等。你说班主任能不生气吗?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对“字、词”的练习和检查。而要解决上述错误现象,我想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同音字、形似字联想辨析法”是卓有成效的。
例如(一)同音字联想辨析:丰功伟(绩迹);谈笑风(生声);(漫慢)不经心;按(部步)就班;前(仆扑)后继等,(二)形似字联想辨析:言简意(赅骇);相形见(绌拙);(锲契)而不舍;心浮气(躁燥);(诘拮)责等,我们由一个汉字联想到与其相关的同音字或形似字,并比较之,辨析之,我想一定会取得较好的”字、词”掌握效果的。
总之我们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该对“字、词”有个全新的认识,不应该轻视之,忽略之。只要我们抓住技巧,点滴积累,我想一定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