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考纲要求】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知识梳理】 1. 旧中国
A:原因: 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 化。★ B: 表现:
(l)物质生活的变化 ①衣:
a. “洋布”、“ ”(西装)进入城市百姓生活; b. 设计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 c.改良后的 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穿着。
②食: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 、面包房、咖啡店,吃 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③住:
a. 是北方地区的传统典型民居;
b.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 或 的豪宅。 (2)社会习俗的变化
①戊戌变法时, 维新派主张“ ”、“ ”,并改革传统的 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 “ ”具有反清色彩。
③民国时期, 政府颁布 和 等法令;点头、握手、 取代传统的 , 取代农历;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 改为 。 ④传统的风俗习惯,在 坚持沿袭下来。
2. 新中国成立后 A:原因:
(l)新中国成立后,人民 ;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 作为 的奋斗目标。 B: 表现:
(l)物质生活的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生活必需品实行 计划供应。
20世纪50年代,中山装和以列宁装、 (“布拉基”)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普遍选择;文革时期, 和“干部服”流行。 ②改革开放以来:
a.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从单一款式走向 。 b.食:基本解决 问题;政府倡导 “ ”。
c.住: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 (2)社会习俗的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勤俭节约、 , 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方式多样化,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 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第- 1 -页 共4页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考纲要求】
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和发展 【知识梳理】 l. 交通工具 (1) 铁路
①19世纪70年代淞沪铁路(外国商办),不久被拆除;
②19世纪80年代初唐山到 的铁路,标志中国 的诞生;★ ③新中国成立后宝成、 等铁路,加强了 、 与内地的交通; ④“九五”期末营运总里程亚洲 、世界 ;
⑤2003年,在 ,世界上第一条 投入商业运营;★ ⑥2006年 全线通车。★ (2)公路 ①20世纪初, 开始在上海出现; ②随后, 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③新中国成立后, 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 水运
洋务运动时,洋务派创办 打破了西方列强对水上运输业的垄断局面,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4) 航空
①1909年,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 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至 航线开通,中国的 拉开了序幕。 2、通讯工具的变迁 (l)变迁: ①电报:
a. 福建巡抚在 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 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b.20世纪初, 上海 还装置 。 ②电话:
a.l9世纪80年代, 外国在 设立电话公司,电话传入中国; b.新中国成立后, 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c.到2003年末, 中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 。★ (2) 作用:
①使 变得快捷和简便;
②深刻改变着人们的 和生活方式。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考纲要求】
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 【知识梳理】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表现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 和 。 (2)在上海创办的 《 》 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 报刊;
第- 2 -页 共4页
(3)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 ,宣传维新思想;
后来革命派创办 ,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 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2、作用:
(1)启迪了人们智慧,开阔了民众的视野,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2)其中,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更能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
(二)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电影:
(1)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国产无声京剧) ,标志中国 事业的起步; (2)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诞生; (3)1935年, 《 》 ——第1部获国际奖; (4)《风云儿女》——其插曲 《 》 后来成为新中国国歌; (5)新中国初期,把反映 和 的题材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6)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再次走向辉煌。 2、电视:
(1) 年, 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 后,由于 的提高,电视普及。 (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世纪 年代末。
2、接入中国: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认识: (1) 优点:集 、 、 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被称为“第 媒介”;
(2)缺点:存在着信任度与安全感较低,网络沉迷情况等负面影响; (3)影响:
①不仅改变了人们的 ,也改变人们的生产、学习和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②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重点分析】
1、 近代影响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明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2)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清政府、民国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前期一度比较注重发展近代工业。
(3)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原因
(1)西方科技的传入。工业革命的成果很快传播到中国,中国人能够使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带来的益处。
(2)中国文化界人士的推动。中国的有识之士把这些成果运用于实践中,一方面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人思想观念的解放。
(3)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国力显著增强,中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4)对外开放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推动了中国近现代传媒的发展。
第- 3 -页 共4页
3、如何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即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
又日趋科学合理。
第- 4 -页 共4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