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寻找语文教材文本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

来源:赴品旅游
寻找语文教材文本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

摘要:语文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所以,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寻找教材文本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我认为这个结合点就是设置系统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要想放大问题的价值,努力提高组织教学的质量必不可少。 关键词:文本;学生生活;问题;组织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目前的课程改革已经力图构建开放的内容体系,提供尽量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顾寅初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所以,教师要寻找语文教材文本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设置系统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其次,要释放问题的最大价值,老师应该努力提高组织教学的质量。这样,才能加强教材与生活的沟通,才能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一、设置系统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寻找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主要是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问题所体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过程与思维过程相结合,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相联系,所关注的是阅读过程

中,读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即是:努力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问题的设计最好由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因为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的过程,而主要是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教材知识自主发现、自动探究、自我运用的认知过程和能力形成的过程。因此,师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共同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使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结合得更紧密。

老师和学生对教材文本的思考越深入,理解越深刻,设计的问题就越系统,越有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置。 1、初读文本时做批注

在初次阅读时,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做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怎样给文本做标记呢?可以从六个方面展开:(1)这篇文章使我想到了什么?(2)我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对一个词语的解释,可以不按词典的释义,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词语的意思。)(3)这个部分我还感到迷惑,因为……(4)这个地方可能是很重要的,因为……(5)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从作品整体出发,理解主题焦点。)这些系统的问题,老师要时时提醒他们按照要求去做。在课外阅读中,还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学生做成记录,老师检查,以督促他们多读书。 2、课堂教学中作出思考

(1)教学之前学生需要思考:a、文章出于何种选集?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它是悲伤的还是快乐的,光明的还是黑暗的,讽刺挖苦的还是严肃有趣的?b、我为什么要读它?我对它有什么看法?我应该提出哪些问题?(2)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怎样归纳总结才能帮助我理解正在阅读的材料的主旨?(可借鉴课后的关于对课文细节的理的“思考练习题”。) 3、阅读之后作出反应

(1)我喜欢课文的哪些部分?为什么?(2)我怎么表达出自己对已经读过的文章的理解?(3)关于这个故事,我将会改变什么? 在学习完初二年级下册的课文《永久的悔》之后,有一个学生表达了自己对此文的理解:她在某一个假日去看望老爷爷,因为要中段考试了,匆匆回去又要匆匆地走了。她看见了,爷爷那突然暗淡下去的目光,但回县城的车只剩最后一趟了。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爷爷打两次电话催她回来看看。她一直认为自己的事还没有完成,决定星期四才回去。结果爷爷在星期三就去世了。“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这句话,最让她触目伤怀。学生洋洋洒洒的泪水,感染了全班,同学们深情地朗读了此句的上下文段。他们彻底地把文本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母亲(苦)——作者(悔)——我们(孝)。围绕《背影》和《永久的悔》两篇课文的阅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家庭的亲情,诱发拓展对爱的思索,拨动心中善良的那根琴弦。

4、作品的积累与运用

老师和学生一起寻找有关课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写作技巧、构思步骤、甚至是文本中的范例。学生情到深处,有感而发,练习写作。 这些系统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总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二、努力提高组织教学的质量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问题在兑现过程中,教师如何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地让学生展示上文所提到的个性化解读呢?即是:如何努力提高组织教学的质量,释放问题的最大价值,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三点去尝试。

1、教师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大胆讨论,上台陈述。如设置“课前五分钟”。对于初读文本时做的批注及阅读之后作出的反应,学生作出解说。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2、老师要适时适度地提出问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教师应该利用课文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然后富于艺术技巧地提出问题。在语文课堂提问及对于答案的肯定时,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

性的极大凸现,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最浓的求知乐趣。学生的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3、让问题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与学生的探讨交流中,教师也要多说说自己阅读文本的感悟,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位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沟通。 总之,通过寻找语文教材文本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设置系统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和努力提高组织教学的质量,沟通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书本之间的联系,沟通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周围的世界之间的联系,使语文课堂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的生活,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获得更多的精彩!(作者单位:广东省兴宁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6 [2]中国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01

[3]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m].2007.1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