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来源:赴品旅游
 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摘要】:2013年两会热点调查中,“社会保障”问题仅次于房价问题被网友高度关注,有超过九成网友认为,企业职工和机关单位职工养老制度实施双轨制非常不合理。在“养老双轨制”的区别对待下,机关单位职工不仅退休金哪的极高,而且在长达30年的时间内全部让纳税人为其缴纳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只能拿公务员退休金的两三成,却要多缴纳多几倍的养老保险。可见“养老金双轨制”体现的是最典型的中国特权等级与贫富差距的不公平政策。

一、 养老金双轨制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统一的,都是按照工龄长短和在职时的工资高低为主要计算标准。直到1993年我国引入养老保险制度,为了顾及1993年以前已退休和已参加工作的职工的利益,当时明确表示改革要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补齐”的原则,不区分机关、事业和企业工作人员。但由于改革遇到了较大的阻力,因此到了1995年,最终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金没能纳入社保体系,而继续由国家财政负担。这就造成了养老金的双轨制。

所谓“双轨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双轨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双轨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同等学历,同等职称,同等职务,同等技能,同等贡献的人

们,只因退休时的单位性质不同,退休金有天壤之别,企业比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低两三倍。

二、 我国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性

(一)统筹的办法不一样企业人员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

的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的则由财政统一筹资。 (二)支付的渠道不一样:企业人员由自筹账户上支付,而

机关事业单位则由财政统一支付

(三)享受的标准不一样,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远远

高于企业退休人员,目前差距大概是3-5倍。

三、 养老金双轨制的弊端

(一) 养老金收入差距的过大不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人才的自由合理流动是完善市场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目前。由于“退休金双轨制”现象的存在,人才在选择变换工作的时候不得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机会成本问题,即养老金制度实行的是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度,工作人员没有个人账户的积累,如若其转入企业工作,必然会面临个人账户部分的缺失,同时,若从企业进入公务员行列,其原先积累的个人账户部分如何处理也在制度上存在问题。这必然会扭曲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在损害国家经济发展的活力。

(二) 过大的养老待遇差距增加了社会不公平。由于历史及

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原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待遇普遍比较优厚,甚至远高于相同条件下的企业人员,这必然会增加社会成员的不公平感,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严重甚至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三)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较高的退休金支出形成了严重的财

政负担。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并不是社会保险,而是一种“单位保险”或“国家保险”,其实行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工作人员的养老金待遇支付由财政全额负担。随着公务员待遇的不断提高,以及公务员队伍的不断扩大,这一支出也在不断增长。并且由于工资和福利津贴本身具有的刚性,其待遇水平只能不断提高,很难下降。

(四) 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负担不公平,不利于国家事业单

位健康发展。企业的养老保险费会构成企业的用工成本,养老保险费过高企业成本会随之增加。

(五) 养老保险双轨制的存在,不利于养老保险逐渐走向全

国统筹,使养老保险处于条块分割状态。

四、 养老金双轨制的改革

(一) 改变“只领不缴”,建立个人缴费制度,维护同代间社

会公平。

(二) 改革养老金隐形债务风险与事业单位财务可持续风

险,应当认识到目前的养老金计发办法的缺点,予以

及时纠正。

(三) 大力发展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建立多层次养老社会

保障。

养老金双轨制的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企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差距过大,长此以往会形成单位壁垒,不利于自由劳动力流动,也不利于建立统一的劳动力自由市场。另一方面会造成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不利于社会稳定。所以养老金双轨制制度的改革必须大刀阔斧的进行。 参考文献: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 曾湘权《劳动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