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低分子肝素钙联用尿激酶在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来源:赴品旅游
临床经验李海军 王景广

(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河北 秦皇岛 066599)

医药界 2020年05月第09期低分子肝素钙联用尿激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究低分子肝素钙联用尿激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3%(42/45),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7.78%(35/4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应用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尿激酶;急性心肌梗死;价值

R54     A     2095-4808(2020)09-106-01【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时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诱发血栓形成,造成心肌细胞缺血所致,发病后患者会典型的症状或表现,如胸部剧烈疼痛、心电图异常等,会降低患者的健康水平,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患者死亡[1]。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常见手段,尽管有一定的效果,但因为靶点单一整体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有研究针对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进行分析,发现可提升疗效,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中,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的治疗效果,将我院收治的90例该疾病患者展开探讨。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全部患者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实验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2.30±5.37)岁;发病部位,前壁11例,前间壁7例,下壁10例,侧壁6例,广泛前壁11例。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62.27±5.35)岁;发病部位,前壁10例,前间壁6例,下壁11例,侧壁5例,广泛前壁13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

;2)年龄<80岁;(3)签署知情同意书;(4)ST段抬高型性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等器官严重功能障碍;(2)预计生存期<3个月;(3)合并恶性肿瘤者;(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方法,两组入院后均第一时间开放静脉通道,给予适量吸氧,密切监测心电图指标及其变化。给予患者嚼服300mg阿司匹林和静脉泵入硝酸甘油注射液10-20μg/min开始,每5-10分钟增加5-10μg/min直至左心室充盈压下降,维持24小时后无特殊情况可改为注射用单硝酸异山梨脂酯泵入。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将150万U尿激酶溶于0.9%氯化钠溶液100ml静脉滴注,观察组除了给予尿激酶治疗外,还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皮下注射该品5000U,间隔12h注射1次。两组均1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胸痛、胸闷等症状明显改善,1.心电图抬高的ST1.3疗效判定,判定标准[2]:

段于2小时内回降幅度>50%;2.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3.发病14h内出现CK-MB峰值。4. 2小时内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表示显效;胸痛、胸闷等症状有所缓解,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降幅度<50%,发病16h内出现CK-MB,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出现表示有效;症状无变化,病情无改善,甚至加重表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年龄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性别、发病部位、疗效等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n(%)]

组别

实验组(n=45)对照组(n=45)

χ2P

无效3(6.67)10(22.22)

--有效22(48.89)19(42.22)

--显效20(44.44)16(35.56)

--总有效率42(93.33)35(77.78)4.4060.036

3.讨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属于常见的心肌梗死类型,好发于中老年群体中,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严重程度和危险系数比较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一旦治疗不及时将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临床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比较关注和重视。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治疗的方案主要是溶栓治疗,通过扩张血管、口服降压药等方式治疗,给予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来促进症状的缓解,但是由于该品靶点单一,对于症状缓解的促进较慢,短时间内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长时间用药对患者的依从性还比较高[3]

。由此看来,单一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随着临床心内科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疾病治疗技术有了明显发展,联合用药的治疗理念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研究表明,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治疗心肌梗死,相较于常规阿司匹林溶栓治疗效果更好。但是,关于急性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的治疗,并未见太多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用药的报道。为此,本研究尝试将低分子肝素钙与尿激酶联合使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3%,远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说明了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的治疗价值。尿激酶是溶栓治疗中的常见药物,主要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够促进纤维酶原的转化,使其成为纤维酶,进而使得凝血因子溶解,实现溶栓的目标[4]

。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低分子抗凝血药物,对于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显著,强化

将低分子肝抗血栓的效果,联合常规溶栓治疗,更好地达到溶栓的目的[5]。因此,

素钙与尿激酶联合治疗,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方式。

综上所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中,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的使用能够提升疗效,为患者的健康恢复奠定基础,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1] 刘奥雪, 刘仁光, 李今朝, 等.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ST段改变的研

究现状[J]. 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6, 37(5):90-95.

[2] 李杰华, 金红, 杨海侠. 阿替普酶与尿激酶分别联合依诺肝素钠治疗急性ST段

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 中国药房, 2016, 27(20):2830-2833.

[3] 曹隽, 葛梓, 邵江炜, 等.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临床路径的实践分析

[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1):104-106.

[4] 蔡小芹, 贾先翠, 汪莉,等.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

激酶的疗效与护理[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4):8-10.

[5] 高慧, 张毅, 钟诚. 低分子肝素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

早期应用价值[J]. 海南医学, 2018, 29(17):2397-2399.

无痛分娩的临床分析

李开静

(广西岑溪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广西 岑溪 543200)

【摘要】目的:为了减轻妇女在分娩时宫缩的疼痛。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 月-2017 年8 月期间收治生产的100例初产妇为对象,其中50例患者为常规自然分娩,记作A组;另外50 例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进行无痛分娩,记作B组,对比两组母婴分娩结局。结果:A组产妇疼痛评分高于B组,B组产妇中转剖宫产率低于A组,AB两组新生儿无明显影响,各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分娩可有效缓解产妇分娩过程疼痛感受,缩短产妇产程时间,降低产妇分娩中剖宫产发生率,且对分娩新生儿无明显不良影响,确保母婴分娩安全,临床使用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自然分娩;无痛分娩;疼痛程度

R714     A     2095-4808(2020)09-106-02【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无痛分娩已广泛得到了广大孕妇的青睐。无痛分娩的存在也大大的改善了)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 为差产妇及其家属和医患关系。通过对无痛分娩的临床产程观察,探讨分析使用无痛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分娩减轻疼痛的效果和对母婴分娩结局的影响。

1.资料及方法2.1两组产妇疼痛及新生儿评分对比,B组产妇疼痛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有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3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生产的100例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两组产妇分娩中剖宫产发生率对比,A组产妇分初产妇为对象,其中50例患者为常规自然分娩,记作A组;另外50例患者采用硬娩过程中转为剖宫产分娩17例,B组中转为剖宫产分娩产妇5例。

表1:两组产组疼痛级别的比较膜外阻滞麻醉进行无痛分娩,记作B组。A、B两组组平均年龄(26.5±3)岁,孕

周36-42周。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未患有其他严重妇科疾病、肿瘤疾病、血液疾组别例数0级1级2级3级4级病及感染疾病等,一般情况较好,可耐受分娩手术。两组产妇临床资料对比差异A组50232454548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具有对比价值。B组5048366221.2方法,A组产妇选择自然分娩,分娩过程中密切监测产妇产程进展,心率、

2.2两组产妇分娩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A组分娩新生儿Apgar评分为血压、脉搏等基本情况。B组产妇有规律宫缩进入产程时选择无痛分娩,由麻醉

(9.28±0.71)分,B组新生儿评分为(93±0.6)两组分娩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师操作,进而由助产士进行观察记录两组分娩过程疼痛程度、对新生儿的影响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573,P>0.05)。分娩中转为剖宫产发生率;

2.3两组产妇分娩中剖宫产发生率对比,A组产妇分娩过程中转为剖宫产分1.3观察项目,产妇疼痛及新生儿评分;对分娩新生儿进行Apgar 评分;产妇

娩17例,B组中转为剖宫产分娩产妇5例,B组产妇中转剖宫产率(11.4%)低于分娩中剖宫产发生率。

A组(38.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98,P<0.05) 1.4统计学方法,以SPSS19.0软件包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标准差((下转第107页)

—1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