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爱莲说(2)

来源:赴品旅游
学生自主学习方案

科目 设计人 学习 目标 初二语文上册 刘志渊 课题 班级 爱莲说(2) 姓名 授课时间 序号 30 重点 难点 一、朗读课文(教师寄语:在读中去感悟,在感悟中去理解!) 二、借花喻人,归纳主题。(教师寄语:明确主题,学习写作!) 1、借花喻人: (1)、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因为不同的花象征着不同的人,及借花喻人。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3)、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 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能具体说一下吗? 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知识拓展】关于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1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学生自主学习方案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是以物写人,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示例: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2、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三、能力提升(教师寄语: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1、背诵默写课文。 2、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四、全文总结(教师寄语:总结存储,积累运用) 同学们, 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五、达标检测(教师寄语:我达标,我快乐!)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1—5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 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出淤泥而不染(污染、同流合污)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认为 ) ..(3)、陶后鲜有闻 ( 很少 ) (4)、待到山花烂漫时 ( 等到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莲是花中的君子。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甲文的中心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甲】文用 菊花 、 牡丹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 风雨 、 飞雪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8、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纯洁、高尚。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