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一 生 物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4页)为选择题,56分;第Ⅱ卷(5—8页)为非选择题,39分;卷面分5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答第Ⅱ卷时,须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中(除题目有特殊规定外)。 3.检测结束后,由监考教师把第Ⅱ卷收回。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8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正确答案填在第Ⅱ卷的答题栏中)
1.“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与染”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脸青”分别描述了哪两类植物繁殖后的自然景观?
A.藻类植物和蕨类植物 C.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 A.最外侧的皮 C.由子房发育成的部分 A.子叶中的营养物质 C.种皮保护着种子 A.都是果实 C.都是种子 变化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B.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D.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 B.由子房壁发育成的部分 D.由胚珠发育成的部分 B.胚根扎根于土中 D.有完整的胚
B.葵花籽是果实,松子是种子 D.葵花籽是种子,松子是果实
2.“种子有果皮包被着”是被子植物区别于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果皮”是指
3.一粒种子能够长成一棵大树,从种子结构来说,主要是由于种子内有
4.下面关于一稞松子和一粒葵花籽的说法,正确的是
5.将100克绿豆种子培育成300克的绿豆牙(幼叶未长出)的过程中,绿豆中有机物的
初一生物 第1页(共8页)
6.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被誉为地球之“肺”。这是因为热带雨林 A.调节气候,增加降水 B.生物种类多样
C.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 D.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7.我国南方有“竹有多大,竹有多粗”的说法,即竹笋初钻出土面后就与长成后同样粗细。这说明竹茎的结构中没有 A.韧皮部
B.形成层
C.木质层
D.髓
8.俗话说:“树怕伤皮,不怕空心”,其中的道理在于 A.树皮起保护作用
B.树皮中有韧皮纤维,剥了树皮后无法起到支持作用 C.树皮里有筛管,剥皮后无法运输有机物到根部 D.树皮里有导管,剥皮后无法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到枝叶 9.在下列条件下,拨种在土壤里的种子,可能萌发的是 A.种子的种皮和胚乳受到少许损伤 C.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不适宜 作物上的泥沙。这主要是为了 A.保证植物足够的水分 C.保证气孔畅通
B.清除洪水带来的污染物 D.防止作物受重压倒伏 B.种子处于休眠状态 D.土壤板结而缺乏空气
10.在发生水灾的时候,农作物被水淹没,当洪水退去后,农民要进行“洗苗”,洗去农
11.关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B.生活在淡水、海水中的各种藻类植物是鱼类水生动物的饵料 C.许多藻类,特别是海藻,如海带、紫菜等可以食用和药用 D.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不是太密切,所以经济价值不是太大 12.下列有关果实和种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苹果的食用部分由胚珠发育而成 C.大豆的子叶由受精卵发育而成
B.花生的外壳由珠被发育而成 D.西瓜子的外壳由子房壁发育而成
13.地球上植物种类繁多,它们中有高达90多米的裸子植物,也有矮至几毫米的苔藓植
物,甚至还有连肉眼都看不见的单细胞藻类植物。这些肃静无声的生命为我们提供了赖一生存的两类基本物质,这两类基本物质是 A.水、二氧化碳 C.葡萄糖、二氧化碳
B.氧气、水 D.有机物、氧气
初一生物 第2页(共8页)
14.最容易找到苔藓植物的环境是
A.向阳潮湿,无污染的环境 C.向阳干燥,有污染的环境 明的设计中,不妥当的是 种子数量 50粒 50粒 A.光照 A.早晨
光照 有光 有光 B.温度 B.上午
温度 300C 100C C.水分 C.傍晚
水分 水适量 无水 空气 通风 通风 D.空气 D.夜间
B.背阴潮湿,有污染的环境 D.背阴潮湿,无污染的环境
15.小明想探究某一品种的种子萌发与水分的关系,其中设计方案如下表所示。你认为小
16.人们休闲之余有在森林公园散步的习惯,你认为什么时候更有益于健康
17.张明同学利用五一假期旅游的大好时机,对所到景区的植物进行了一番调查。他将观
察到的水稻、西瓜、松树、白菜、银杏、西红柿归一类,把海带、地钱、葫芦藓、铁线蕨、卷柏、满江红归为一类。张明同学分类的依据是 A.有根或无根 C.生活环境
B.有种子或无种子 D.有果实或无果实
18.为了探究某种植物种子萌发的最适条件,小帆同学将不同含水量的该种植物的种子置
于22℃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实验时保持其他环境条件适宜并相同。记录7天后植物种子的萌发情况,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中的数据所得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种子含水量% 萌发的种子数 20 8 30 16 40 33 50 56 60 73 70 86 80 81 A.该实验数据表明,该植物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2℃
B.该实验数据表明,在环境温度为22℃时,该植物种子萌发的最适含水量约为70% C.该实验数据表明,在环境温度为22℃时,该植物种子含水量越大,萌发率越高 D.该实验数据表明,该植物种子的萌发率与光照无关
19.大自然是我们绝好的课堂。当你和同学们漫步绿树成荫、遍地青草的林间小路上,你
会感觉到空气特别地清新和湿润,此时你会想到这是绿色植物的什么作用改善了空气的质量?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C.光合作用和蒸滕作用 A.叶绿体
B.蒸滕作用和运输作用
D.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和运输作用 C.细胞核
D.液泡
20.生物学家得到一些细胞碎片,这些碎片可以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这些碎片是
B.线粒体
初一生物 第3页(共8页)
21.一位同学作出假设,与埋在土壤中相比,置于土表的种子,其发芽率低。该同学将5
粒蚕豆种子埋在一土壤下面,另5粒种子置于土壤表面。所得资料见下表。为证明这一结果的可信度,这位同学应 种子处理 埋入土下 置于土表 A.修改所作假设
B.有足够多的种子重复这一实验 C.将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
D.得出结论:种子的发芽率与种子埋入土壤的深度有关,埋入的越深发芽率越高 22.分别把一段绿色的枝条分别放在甲、乙两个玻璃罩内。在甲玻璃罩内放一杯清水,乙
玻璃罩内放入一杯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CO2)。把他们放在黑暗中一天, 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几小时。分别剪下一片绿叶,放在酒精里隔水加热,脱去叶绿素。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滴上几滴碘液,这个实验可以证明 A.光合作用需要水 C.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23.把新鲜的水草养在养鱼缸里,主要作用是
A.好看
B.为鱼提供氧气
C.为鱼提供饵料
D.吸收二氧化碳
24.为了充分利用阳光,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农业生产上主要采用
①合理密植 ②增加植株密度 ③间作套种 ④多施肥多浇水 A.①② 重要原因之一是
A.大气污染 B.土壤污染 26.草场的不合理利用一般表现在
A.不合理的开垦 C.破坏草原植被
27.人类保护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案是
A.禁止砍伐树木,防止生态平衡破坏 C.有计划、有选择地采伐树木 该期间小麦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A.光合作用 C.果实的生长发育
萌发种子数 4 3 B.光合作用需要CO2 D.呼吸作用能产生CO2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5.近年来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地区持续发生多起扬尘和沙尘暴天气,造成这一现象的
C.火山爆发 B.过度放牧 D.以上均是
B.根据需求,可随意采伐树木
D.一次性采伐,一次性造林,省工省时
D.植被造破坏
28.小麦生长的后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其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长和发育,
B.蒸腾作用 D.秸秆的生长发育
初一生物 第4页(共8页)
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题
初 一 生 物
选择题答题栏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15 2 16 3 17 4 18 5 19 6 20 7 21 8 22 9 23 10 24 11 25 12 26 13 27 14 28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7个小题,共39分)
得分 评卷人
二、理解与应用(32分)
1.(5分)现在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大约有 种,这些绿色植物的形态各异, 也有千差万别,可以分成四大类群: 、 、 和种子植物。
2.(5分)一个地区内生长的 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有 、 、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在我国的植被中, 占据了主体。
3.(5分)自然万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大家熟悉的歌咏春风绿柳的诗句。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 发育成的,并且都是由 组织的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形成的。
(2)一棵幼小的柳树苗,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吮吸着大地的乳汁,逐年加粗。使柳树逐年加粗的结构是 。
初一生物 第5页(共8页)
(3)我们用的木质课桌及铅笔皮都是由柳树茎的 部分做成的。
(4) 记载着柳树的成长“足迹”,并可依据它推算柳树的年龄。 4.(5分)冬天,菜农在塑料大棚里种植了黄瓜、番茄等蔬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天气晴朗、温度适宜、肥料和水分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为保证蔬菜的正常生长,常采取的简易措施是 。
(2)夜间适当降低棚内温度,可以提高产量,这是因为温度较低时蔬菜的 减 弱,减少了有机物的消耗。
(3)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若发现种植的蔬菜矮小瘦弱、叶片发黄,此时应该及时 。
(4)黄瓜花属于虫媒花,为提高大棚黄瓜的结果率,应采取的措施是 。 (5)在大棚内壁上出现的大量水珠,其中一部分来自蔬菜的蒸腾作用。请你在不影响蔬菜正常生长的前提下,设计一个简便的实验加以验证。
。 5.(7分)你种过花吗?让我们一起养一盆美丽的凤仙花吧!
(1)选种子:要选 的凤仙花种子,不要混入干瘪或被虫子咬过的种子,这样才能保证出苗整齐。
(2)准备花盆:最好用盆底有小洞的瓦盆,是因为 。 (3)播种:把疏松的土倒进盆中,挖5厘米深的小洞,把种子埋人,浇一些水,想一想,种子萌发需要 外界条件。
(4)发芽:大约两周后就会有小芽破土而出,它是种子的 发育来的。 (5)开花: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凤仙花长出了花苞,美丽的花朵开放,这些美丽的花朵对凤仙花本身有 作用。
(6)结果:败落的花结了果,果实由绿变黄,找一只黄色的果实,用手轻碰一下,种子会像子弹一样飞弹出来,这个特性对凤仙花的分布有什么好处? 。
(7)收获:收集颗粒饱满的种子,用纸包起来,写上名字。应当把它们放在 的地方,来年春天我们又可以种一盆美丽的凤仙花了。
初一生物 第6页(共8页)
6.(5分)农业生产中,在保证水、肥等充足的条件下,要让农作物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下图(一)所示叶片在阳光下进行的一些生理活动;图(二)所示叶面积指数与农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个生理过程的关系(叶面积指数是单位面积上植物的总叶面积,叶面积指数越大,叶面交错重叠程度越大)。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A表示二氧化碳,则C表示 ;叶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叶脉中的 _ 运输到其它器官的;若C表示水,此时图(一)表示叶片正在进行 。
(2)叶面积指数为 时,对农作物的增产最有利。
(3)通过对图(二)曲线的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 。 得分
评卷人
三、实验与探究(7分)
初一生物 第7页(共8页)
7.(7分)为了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小刚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请你对他的实验进行分析,然后同答有关问题:
(1)实验时首先将植物放在黑暗处,其目的是使叶片中的 (填“脂肪”或“淀粉”)运走耗尽。
(2)图中a选用的液体应该是 (填“酒精”或“清水”),其作用是 。
(3)滴加碘液后叶片变成了蓝色,说明叶片中产生了 。 (4)小刚的实验设计中有不足之处,表现在没有设置 实验。
(5)请你写出完善该实验的具体方法。 (2分)。
初一生物 第8页(共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