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畜牧业资源和区划
第一节 资源的分类
一、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可被分为不可枯竭的和枯竭的两大类: (一)不可枯竭的自然资源(inexhaustible)
这类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大气和气候等。 (二)可枯竭的自然资源(inexhaustible) 这类资源又可根据其是否能够更新而区分为两类: 1、可更新自然资源(renewable)
这类资源主要指生物资源和某些动态非生物资源,例如地方性水资源、土壤、农作物、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淡水和海洋水产品(鱼类、虾蟹、哺乳动物等)以及人力资源(包括体力的和智力的)等。
2、非更新自然资源(nonrenewable)
(1)可回收的非更新自然资源 包括所有金属矿物和除能源矿物以外的多数非金属矿物,如铜矿、铁矿、矿物肥料(磷、钾)、石棉、云母、粘土等。这些资源更新能力极弱,但它们被开采使用之后,可以再回收重新利用。
(2)不可回收的非更新自然资源 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矿物。这些资源在燃烧时释放大量的热,永远不能回收。
二、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科学技术、畜力、农机具、电力机械、农药、化肥、资金等。
* 第二节 畜牧业资源
一、草地资源 (一)疏林草原类
这类草原主要分布在森林与草原接壤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草原的东部、大兴安岭两侧山麓及沿山地丘陵向西南延伸的山地,属半湿润气候,年降水量约450mm以上。植被以中生或中旱生草本植物为主,土壤肥沃,牧草种类较多,牧草生长茂密,覆盖度达70—80%,产量高。疏林草原有蔽荫、防风和冬春御寒的作用,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
(二)草甸草原类
1
自然资源 资 源 社会资源 不可枯竭的自然资源 可枯竭的自然资源 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非更新的自然资源 可回收的非更新自然资源 不可回收的非更新自然资源
该类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部和东北北部的平坦洼地和北向的坡地上。属半湿气候,年降水量350—450mm。植被以多年生丛生禾草及根茎性禾草为主。牧草生长茂密,—般高达60—80cm,覆盖度60—80%,产量高,是良好的天然放牧场和割草场,适于发展大牲畜,尤其适于养牛业。
(三)干旱草原类
该类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部、东北三省及西北山地,高原和青藏高原,属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250—400mm,多集中在夏,秋季节。植被以早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牧草种类较多,草层高30—50cm,覆盖度达50—60%,是我国优良的天然牧场,适于放养各种家畜,最适宜发展细毛羊和马。
(四)荒漠草原类
该类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中北部、宁夏的中部、甘肃的东部,黄土高原的北部及西部,新疆的低山坡麓等地区。气候极端干旱,年降水量仅100—200mm,蒸发量大,植被以非常稀疏的真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并混生大量旱生小半灌木。荒漠草原是干旱草原和荒漠之间的过渡类型。牧草种类单调,质量较差,草群矮小稀疏,草层高20~30cm,覆盖度不足30%,适于放养骆驼和羊。
(五)山地草丛类
该类草原主要分布在南方亚热带的山地。年降水量800~1500mm,雨水充沛,气温高。植被由喜温热的中生或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杂类草,以及少量稀疏散生的乔木组成。牧草覆盖度80~90%,产草量高,青草期长。该类草原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简单,优势种明显,常有混合生长的灌木层和草本层。为我国南方良好的天然饲草地,可以放牧或刈割。
(六)灌丛草原类
这类草原主要分布在海拔700~1200m的黄土高原中西部和内蒙古高原的前缘。气候温暖,年降水量400~600mm,水分易于流失。牧草主要生长在山地、河谷和被强烈破坏的森林地区。它是草原向灌木丛林的过渡类型。植被以早生的和中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并有一定数量的中生灌木混生而形成明显的草本层和灌木层结构。草丛茂密,草层高30~80cm,覆盖度50~80%。是北方农区和半农半牧区重要的放牧场和割草场,适于放牧牛、羊。
(七)沼泽草甸类
这类草地主要分布在我国温带地区沟谷、低地、溪流两岸、湖泊滩地等。以湿中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结构简单,层次不明显,常为单一的群落。草层高15~35cm,草丛繁密,覆盖度60~90%。在水分消失或地下水下降时,可用于割草或临时放牧。
二、牧草资源
牧草是指可供家畜采食的各种栽培和野生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类。其中最重要的是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它们各约占整个牧草中的40%,其它科(菊、藜,蓼等)仅占20%。
(一)豆科牧草
豆科牧草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在草原植被中豆科约占5~10%。紫花苜蓿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应性广,在我国已有2000年的栽培历史,产量高,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牧草和绿肥作物。
沙打旺为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应性强,在河北、河南、陕西、江苏,山东等省栽培已久。
红三叶为豆科三叶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最适宜我国亚热带、温暖湿润地区种植,在江淮流域、华南、西南,新疆等地有野生群落分布。
2
白三叶为豆科三叶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宜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生长。我国的新疆、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都有野生。
(二)禾本科牧草
禾本科牧草是组成我国草地植被的主要草类,种类繁多,分布很广,适应性强,在我国各种类型的草地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在草甸草原的草层中占90%,在干旱草原的草层中占70%。
多年生黑麦草是禾本科黑麦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宜在温暖湿润地区生长,我国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已有栽培,产量高。
羊草为禾本科赖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应性很强,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是我国天然草地上的优良牧草之一,也是北方草甸草原的建群草种。
无芒雀麦为禾本科雀麦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均有野生种,并已有几十年的栽培历史,适宜在我国的北方高原温带草原地区栽培。
披碱草为禾本科野麦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常成为草原植被中的重要组成植物。目前在北方草原区已广泛栽培。
三、饲料资源
我国饲养畜禽用的饲料,主要依靠种植业和加工业。包括谷物籽实,糠麸,农作物秸秆,藤蔓,绿肥青饲料,饼粕、糖渣、畜禽屠宰加工下脚料等。
四、家畜数量和产品资源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2000年):我国存栏猪437551千头;牛104582千头;马8916千头;骡子4873千头;驴9348千头;绵羊131095千头;山羊148401千头;鸡3625百万只;鸭612百万只。羊毛290千吨;生牛皮1268千吨;生绵羊皮257千吨;生山羊皮262千吨;猪肉64445千吨;牛肉5386千吨;羊肉2655千吨;禽肉12500千吨;鲜牛奶7838千吨;鲜山羊奶232千吨;鸡蛋19235千吨;蜂蜜256千吨。
五、畜禽品种资源
我国畜牧业历史悠久,经过了长期的选择,育成了许多畜禽地方良种。这些品种是十分宝贵的基因库,不少品种都以自己特有的经济性状著称于世。这些品种资源为更好地提高我国畜禽生产性能,培育新品种,发展畜牧业生产提供了广阔前景。
第三节 畜牧业资源的调查和评价
一、基本原则
(一)制订出可行而合理的方案。
(二)全面综合考察、分析与重视主导条件相结合。
(三)查明和分析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并论证其经济合理性。 (四)要突出地域自然生态条件的特征。 (五)要注意总结实践经验。 二、基本方法
3
畜牧业资源调查的方法一般采用普查、典型调查、搜集整理已有资料和利用其它专业资料等四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应逐步采用新的技术和手段,如卫星照片、航摄照片和遥感等新技术进行调查。应注意野外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相结合,加强资源条件的综合分析。以免资源利用上出现重大失误;大量数据的计算和处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案的模拟,都可运用电子计算机来完成。
三、调查内容 *
畜牧业资源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畜禽品种资源,饲料饲草资源两个方面。 (一)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内容
1.各类畜禽的生活环境,包括地理位置、经纬度、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天然草地等项目。 2.各类畜禽数量和品种,包括饲养量、存栏数、出栏率、平均每头(只)重量、畜禽产品商品率及地区分布差异。
3.畜禽结构,包括畜种结构、品种结构、畜群结构,不同地区的结构特点和存在问题 4.各类畜禽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包括: (1)体尺和体重
(2)产肉力指标 经济早熟性、饲养天数、日增重、饲料利用效率、屠宰率、膘厚,瘦肉率(猪)、眼肌面积、肉的品质。
(3)产乳力指标 产乳量,平均乳脂率、标准乳产量、泌乳均衡性、终生产乳量。 (4)产卵力指标 产卵量、卵重、卵的品质。 (5)产毛力指标 剪毛量、净毛率、毛的品质。
(6)板皮、裘皮和羔皮品质指标 面积、厚度、板质,被毛疏密度、光泽性、有无伤残、物理化学性能措标。 (7)役用能力指标 挽力、速率、持久力。
(8)繁殖力指标 性成熟年龄、适配年龄、终生繁殖幼畜数、受胎率、情期受胎率,繁殖率、成活率、增殖率等。多胎家畜如猪,以每窝产仔数、断乳时育成头数、断乳窝重等作为主要的繁殖力指标。
(二)饲料饲草资源的调查内容
l、精饲料 包括各种谷物籽实、粮食加工副产品、畜产水产加工副产品的种类,数量和使用情况。
2、青饲料 包括可用作饲料的农作物茎叶,树叶的种类和数量,青饲料地面积,年单产和总产,水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及使用情况。
3.粗饲料 种类、数量和使用情况。
4.草原、草山草坡 种类,草地类型、产草量及载畜量,发展潜力,宜牧地数量,位置、地型地貌,生态条件和利用改良意见。
第四节 畜牧业区划
一、畜牧业区划的目的
畜牧业区划的目的在于通过调查,掌握生态的环境、畜禽的种类、数量、品种、特征及分布,饲料饲草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为建立饲料饲草基地,畜禽商品生产基地和加快发展畜牧业的建议,为制定畜牧规划,因地制宜地指导畜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4
二、畜牧业区划的指导思想
1.要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开发和利用资源。
畜牧业的地区优势应综合考虑的六个条件:生态条件的适宜性;资源开发的连续性;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市场需要的迫切性;技术条件的可行性;发展前途的广阔性。最主要的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要整体化和定量化。
3.要综合地考虑地区的畜牧业生产特点、形成条件、发展方向和改进措施。 三、畜牧业区划的种类
畜牧业区划分全国、省和县三级。前两级由于范围大,除了进行综合性的区划以外,还要求进行主要畜禽的单项区划。县级一般进行综合畜牧业区划。无论哪一级畜牧业区划,均应以研免各地区的畜牧业生产特点、畜禽结构、饲料利用和农林牧结合的最优方案为重点。
四、畜牧业区划的指标
分区的指标包括畜禽结构、饲料类型,生产水平三个方面。计算畜禽结构时,必须把各种畜禽头数折合成“家畜标准单位”。国外多以1头黄牛为1个单位,水牛为1.3,马,驴、骡为1,猪为0.3,羊为0.15。我国以1只绵羊为1个单位,牛,马、驴,骡为5,猪为1.5,山羊为1,禽为0.1,兔为0.1。
五、中国畜牧业综合区划
根据自然环境,饲料资源,饲养技术,社会需要四个因素,“中国畜牧业综合区划研究组”将全国划分为7个大区。
(一)蒙新高原区
蒙新高原区包括内蒙古,新疆两自治区的全部,甘肃和河北省的一部分。本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季节分配不平衡,水热资源不协调,是北方的干旱牧区。本区草地面积大,类型多样,牧草种类繁多,畜禽品种较齐全,骆驼是本区特有的家畜,其次是绵羊,马等。是我国毛、皮等畜产品以及役畜,种畜的重要产地。
(二)黄土高原区
黄土高原区位于我国的内陆中部,包括山西省和宁夏自治区的全部,青海、甘肃、陕西、河南和河北省的一部分。本区历史上曾经是气候适宜,草丰林茂,畜牧业十分发达的地区。但是,由于水土流失严重,牧业比重逐渐下降。本区已培育出了适应当地的秦川牛、关中驴,滩羊等著名的优良品种。该区应大力发展绵羊、黄牛、驴等草食家畜。
(三)青藏高原区
青藏高原区包括西藏自治区的全部,青海省的大部和四川,甘肃两省的一部分。本区地处高原,地形复杂,水热条件差异大,自然灾害频繁,草畜供求季节不平衡,管理粗放。但是,本区光能资源丰富,草地资源雄厚,有适应于高寒地区的特有家畜,尤其以牦牛、绵羊占绝对优势。本区应以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草食家畜和选育提高本地品种为主。
(四)西南山地区
西南山地区包括云南、贵州两省的全部,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湖南省和广西自治区的一部分。本区为亚热带山地,气候温暖湿润,水热条件好,牧草繁茂,总覆盖率60~90%。动植物饲料充足,畜禽品种资源丰富,并
5
且数量多,品质优,尤其养猪业在本区占有重要地位。应在继续抓好养猪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草食家畜,把本区建设成为草食性家畜的商品基地。
(五)东南区
东南区包括上海市和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江西五省的全部,广西自治区、湖南、湖北、江苏、安徽省的大部分以及河南省的一部分。本区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肥沃,粮食单产较高,水产资源丰富,饲草饲料潜力很大,是畜牧发达的地区,水牛、猪、水禽数占全国首位。(温州水牛、太湖猪,金华猪、湖羊、乌骨鸡等著名地方良种),该区历来是畜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本区应稳步发展养猪生产,积极发展食草牲畜和家禽生产。
(六)黄滩海区
黄滩海区位于我国的中原地带。包括北京、天津两市和山东省的全部,河北、河南两省的大部分,以及安徽、江苏两省的一部分。本区属农区,是全国耕地面积最多的地区,畜牧业主要靠农副产品来发展畜牧业。(已培育出鲁西黄牛、德州驴、寒羊、黄滩山羊、青山羊、北京鸭等许多著名优良品种。本区畜牧业发展的方向是稳定养猪生产,积极发展羊、牛、兔等食草家畜,逐步向社会化、商品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七)东北区
东北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全部。本区为农牧混合区,水热条件较好,土壤肥沃,水草丰茂,有丰富的草地和农副产品资源,具备发展草食家畜的优越条件,也是草地畜牧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本区应大力发展抗寒性能好的草食家畜,稳定发展兔、蜂和鹿、貂等经济动物。
第五节 畜牧业布局
一、畜牧业布局的内容
畜牧业布局是将生物再生产与生产条件、地理环境相结合,现状与历史,未来发展相结合而进行的生产部署。 畜牧业布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地区安排(按照地表空间规律进行生产格局的安排);二是结构安排(根据畜牧业生产部门内各部分之间协调发展的规律进行合理结构的安排)
二、畜牧业布局的原则
1.遵循畜禽的生态地理分布规律。
2.按第一性生产的能力来确定畜牧生产的规模,要根据植被,饲料质量,选择相应的畜种、品种及生产方向。 3.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
4.便于合理组织和管理。 三、我国畜牧业布局的调整 * (一)我国畜牧业布局的调整方向
1.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相对独立的生产体系,发展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畜牧生产。
2.发掘现有生产潜力,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环境,制止资源浪费和品种退化,实现畜牧业的优质、高产、高效。
3.调整畜种结构,稳定猪、鸡生产水平,大力发展草食畜禽,特别是那些可明显提高草料转化效率而被长期忽视的草食动物,如乳牛,奶山羊,兔,鹅等。应加大乳品生产的力度,要适当发展那些在特殊生态环境下发挥重要
6
作用的役畜,如驴,水牛,骆驼及牦牛等;对于有特殊性能的地方畜禽品种,要加强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防止优良基因的丢失。
(二)调整步骤
1.要建立和健全各种畜牧业生产体系。 2.先点后面进行基础建设。 3.建立集约化生产基地。
四、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的布局和建设
商品生产基地:就是以生产某一种或某几种商品性产品为主的地区。 选择和确定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的主要依据是: (1)有利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已有一定的生产基础和连片的生产区域,具有一定的区际商品量和区际商品率; (3)有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根据上述依据和已经形成的基础,在我国已建设起了规模较大又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畜牧业商品基地有: (一)东北农区肉、乳、毛、役畜生产基地
该基地包括东北三省农牧区,大兴安岭两侧,内蒙古东部等地区。以发展乳用牛、乳肉兼用牛、役牛、马、奶山羊、细毛、中毛及毛肉兼用绵羊和猪为主。主要产品为各种肉类、乳类、毛绒类(其中以细毛为主)以及马、牛等役畜。
(二)中部农区肉、蛋、乳、长毛半细毛基地
该基地包括黄淮平原及西起陕西、四川盆地、丘陵,南沿淮河的广大地区,地处东部季风区的中段,是我国农牧业最早起源的地区。畜种以猪,禽及牛、马、骡等耕畜为主,绵羊和山羊亦有相当数量。
(三)中部和南部农区肉、蛋、乳和羽绒基地
该基地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盆地及其周围的丘陵农区、珠江三角洲及其周围地区。该地区是历史上形成的猪,禽生产地区,畜产品以猪肉,蛋为主,同时生产山羊奶、水牛奶和水禽羽绒。
(四)北部牧区毛、绒、羔皮基地
该基地包括宁夏自治区全部,新疆的准噶尔盆地、甘肃部分地区及内蒙古西部地区,这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该地区的羔皮羊、骆驼和山羊是最能合理利用荒漠生态系统的畜种,因此该基地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以毛绒、羔皮和皮张为主的生产基地。
(五)北部、西部牧区细毛羊、养马基地
该基地包括东起内蒙古的锡林郭勒草原、甘肃和青海的祁连山地区,陕北、晋北、冀北的半牧区,西止新疆塔城、伊犁地区,为一弧形地带,是我国以生产细毛羊和马匹为主的牧业基地,同时兼有一定的肉,乳生产能力。
(六)西部牧区牦牛、地毯毛基地
该基地包括青海、西藏、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及其接壤地区。该基地的藏系绵羊是我国绵羊的一个特殊类型,其中草地生态型藏羊是地毯毛羊。该基地是我国牦牛主要产区(我国牦牛头数为世界牦牛总数的90%)。 我国还有几个特种畜产品产地:
1.三北羊羔皮基地 主要分布在新疆自治区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以卡拉库尔羊及其杂交改良后代为主要的羔
7
皮羊生产基地。
2.滩羊裘皮基地 包括以宁夏自治区为中心,及其与甘肃、陕西、内蒙古接壤的地区。该基地以滩羊的二毛皮(即轻裘皮)为主要产品。
3.湖羊羔皮基地 包括江苏、浙江两省的太湖流域平原农区,以白色的湖羊小羔皮为主要产品。 4.丝毛乌骨鸡基地 包括江西、浙江、福建的接壤地区,以药用乌骨鸡为主要产品。
第六节 畜牧业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一、畜牧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合理利用的原理
1、加强畜牧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 2、保护资源,反对掠夺式经营;
3、保持家畜和牧草的基本数量及适宜的群体结构; 4、强调计划性和节约使用。 (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的措施 * 1、确定载畜量(以草定畜); 2、开发水源,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
3、建设和合理天然草地(实行划区轮收,围栏封育,补播优良牧草;防治灾害); 4、建立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人工草地;
5、推行季节畜牧业(缓解冬春草场压力,减少家畜在冬春冻死,饿死); 6、在南方草山草坡建立多年生混播优良牧草场,实行常年放牧;
7、开发利用滩涂草地,湖滩河滩草地(种大米草、碱茅、沙打旺等耐盐碱、潮湿的牧)。 (三)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的措施 *
1、对秸秆要进行合理的加工调制(青贮、氨化等),提高利用率; 2、充分利用绿肥作物和水生植物(先喂畜,后肥田);
3、对棉籽饼、菜籽饼等高蛋白饼类饲料,要先去毒,在饲喂畜禽; 4、对动物内脏和废弃物进行加工,制成动物蛋白质饲料;
5、有条件的地方,可从制酒、制淀粉、制药工业的废水中提取植物蛋白粉或培养饲料酵母; 6、发展配合饲料工业(以节约饲料粮,提高饲料报酬)。 (四)合理利用品种资源的措施 *
1、进行产品综合开展与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2、划定保种区,保存优良品种的基因库;
3、在非保种区和非良种产区,广泛开展经济杂交,迅速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8
二、畜牧业资源的科学管理
畜牧业资源的科学管理,目的在于获得最大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ed yield,简称MSY)。
*最大持续产量:就是最大限度地,持续地利用一种资源,而又不损害其更新能力的产量。
暂时获取比最大持续产量还要高的产量是完全可能的,但这样做不可避免地会损害资源的更新能力,因此产量迟早要下降的,甚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导致长期拿不到任何产品。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可以组建出资源系统的最优控制模型。首先要确定目标函数(通过分析资源系统来确定可控变量及其它变量的特征);其次要用组建系统的动态模式和数学模型(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或非线性规划的方法、用计算机进行运算、模拟和预测),提出最大持续产量,牲畜发展速度、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最优方案。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