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九章 跛行诊断法

来源:赴品旅游


第九章 跛行诊断法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跛行的种类和程度 第三节、跛行诊断法

1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是四肢机能障碍的综合性症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大多数四肢疾病及伴有运动器官机能紊乱的全身性疾病,都能引起动物运动机能障碍,表现跛行症状。因此,对动物的四肢疾病,常称为跛行。

四肢病是家畜的常发病,对役用畜和奶用畜同样重要。常因四肢疾病使患畜失去使用价值,或给生产造成损失在北方地区,四肢疾病的发病率是较高的。 二、病因:

1、四肢本身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跛行:翻车、摔倒、打击、保定不当、使役、管理不当、削装蹄不当。

2、某些传染病引起四肢疾病:布氏杆菌,驹副伤寒杆菌、流行性脑炎、化脓菌、腐败菌、葡萄霉菌、流行性淋巴管炎。 3、寄生虫病:锥形虫、多头蚴、丝虫病。

4、内科病:马肌红色素尿、骨软症、氟中毒、缺乏维生素、病后衰弱、矿物质代谢紊乱。

5、产科病:生产瘫痪、难产所致的坐骨神经麻痹。

6、外科病:风湿症、脊髓损伤、阴囊疝、肿瘤、蹄叶炎、腱紧缩、去势后、腹股沟管肿胀、骨折、关节炎。 7、神经疾病:神经炎、神经麻痹、断裂。 8、与饲养管理也有关:例如修蹄不当。 三、四肢病的复杂性

2

1、发病原因复杂

2、病变组织不同(骨、关节、肌肉、神经) 3、部位和程度。4、一种病或多种病并存 5、有的一肢发病,有的多肢发病 6、有的跛行随运动减轻,而有的加重 四、诊断:

1、正确掌握解剖、生理,这是跛行诊断的基础,只有了解,掌握正确的姿势、运布、才能鉴别异常姿势。

2、认真收集病史:了解可发生的情况,详细询问,尽量用方言,应反复多次。

3、熟悉所在地区四肢病的发病规律。

4、熟悉掌握跛行诊断的方法:方法多,应运用正确。

5、熟悉四肢各部分的常发疾病及临床特征,使之易找出患部。 6、注意识别症候性跛行,还是四肢本身疾病引起的跛行,以防误诊。就四肢本身疾病来讲,有的因为疼痛,机械障碍,麻痹等疾病引起的跛行,但跛行不完全因疼痛性疾病引起。 五、预防四肢疾病:

1、加强饲养管理,饲料营养价值要保证(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运动场平整,厩舍干燥卫生。 2、合理使役:专人、专车、专役具。

3、建立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定期装削蹄,维持正常蹄形和肢势。

3

第二节跛行的种类和程度

一、跛行的种类:

跛行是根据四肢组织器官受损伤的性质、部位、全身状态以及发病原因金行分类的,并与四肢的机能结构由紧密的关系。

应了解正常的运动,四肢在运动时,每肢的运动前进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的,即提伸阶段和支柱阶段而实现的,蹄从离开地面到重新回到地面时为一步,一肢一步的蹄印被对侧得蹄印分成前后两个半步。健康马的前半步和后半步基本相等。在患病时,患肢所走的一步和对侧健肢所走的一步是相等的,但是前半步和后半步分成两部分中,前部分短于后半部分为前方短步,反之为后方短步。 一)悬跛(提伸跛、悬垂跛):

四肢的运动机能障碍在空间悬垂阶段表现明显叫悬垂跛,简称悬跛。 特点是:在支柱时不表现异常,而在提伸时出现机能障碍,表现“抬不高,迈不远。”和运步缓慢。

原因:肢体的提伸运动是依靠肌肉的收缩和伸展实现的,当肌肉(屈肌)发生病变时(如疼痛),在提肢时,关节屈曲不完全,蹄离地比健蹄低,出现“抬不高”现象;当患肢前移和伸展时,因肌肉病变,同样引起前移困难,关节伸展不充分,呈现“迈不远”现象。“运步缓慢”也是主要因为肌肉的病变引起的。

由于“抬不高,迈不远”,以健肢蹄蹄印量患肢的一步时,出现前半布短缩,临床称为“前方短步”。肌肉主要分布于肢体的上部,在寻找病

4

变部位时,一般应在寻找病变部位,所以常称“敢踏不敢拿,病在肩与胯”。

二)支跛:在支柱阶段表现机能障碍叫支柱跛行(支跛)。 特点:患肢在提伸时不显异常,而在支柱时,出现机能障碍,表现患肢支柱时间短,或不敢负重,或减免负重。蹄音低,系部直立,系关节活动范围小。在运步时,患肢避免着地负重,健肢提前落地。以健肢蹄蹄印量患肢所走一步时,出现后一半短缩,临床称为“后方短步”。 原因:多因支柱装置的疾病,多为肢体下部的疾病,如关节、腱、韧带的疾病。其中,蹄(钉伤)表现典型的“肢跛”。

固定前后肢主要关节的肌肉,如臂三头肌、股四头肌,有疾病时,也表现支跛。

某些负重较大关节受损时,亦表现支跛,临床常称为“敢拿不敢踏,病在四肢下”。 三)混合跛:临床常见

患肢在提伸和支柱时,均出现机能障碍,发生原因,可能有两种: 1、患肢有引起支跛和悬跛的两个患部。

2、患肢的患病部位,同时影响肢的提伸和支柱功能。如跗关节神经,关节病,骨折。

临床多见混合跛行,因病变部位和程度不同,有的以悬跛为主(上部),有的以支跛为主(下部),但四肢上部关节,骨折、骨膜炎、粘液囊炎都可表现为混合跛。 四、特殊跛行:

5

1、间歇跛:在正常运步时,一切正常,突出表现强烈跛行,甚至卧地不能起立,过一会以后,跛行消失,可以正常运步,但以后仍可复发,可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动脉栓塞:马原虫在肠系膜寄生,形成动脉瘤,使血液凝固形成栓子,血栓随血液流至后肢髂内、外动脉或股动脉形成栓塞,使患肢缺血,呈现患肢屈曲不全,蹄尖着地。肢呈拖拉状态,进而卧地。 过一段时间后,缓解血栓子可能脱出,或软化溶解。患肢逐渐正常,患畜运步无异常。

2)习惯性脱位:常发为膝盖上方脱位,呈现产生的跛行,但患肢前后运步后,恢复正常。

可能由于关节囊或关节韧带迟缓,或者由于关节的某块肌肉的异常。 3)关节石:由于外力作用,使部分关节软骨或骨脱落,脱落的骨块平时存在关节囊的憩室中。在异常时,进入平面,由于压迫引起疼痛,当碎片回到关节憩室,跛行消失。

2、粘着步样:因运动器官机能紊乱,有疼痛运动异常缓慢,短步。见于四肢风湿和破伤风。如风湿,跛行随运动增加和持续而减轻或消失。

3、紧张步样:由于多蹄发病,蹄负重疼痛困难,在站立或者运动时,四肢频频交替负重,急速短步,呈现紧张步样。见于蹄风湿,蹄叶炎。 4、鸡跛:患肢运步呈现高度举扬。膝关节和跗关节高度屈曲,肢在空间停留片刻后,又突然着地。如鸡行走的样子。见于畸形性跗关节炎、膝关节炎。

6

5、异常外展和内收的跛行:常见于骨关节、肌肉、腱及韧带器官疾病伴发的支柱跛行。异常外展,见于马冈下肌和三角肌的病理过程。关节外侧韧带,外侧蹄壁和肢蹄外侧的皮肤炎以及跗骨慢性骨膜炎时,也能引起高度外展跛行。患肢在支柱间呈现异常外展肢势。异常内收,是患肢在支柱阶段呈现高度内收状态,起肩关节内侧韧带作用的肩胛下肌及大园肌患病,肩关节或蹄内侧壁的炎症时,骨盆骨折(耻骨和髋臼骨折),髋关节外方脱臼,牛内侧趾的蹄壁崩裂等,常发生异常内收。

6、异常前踏和后踏的跛行:常伴发于支柱跛行,在运动肢负重时,表现异常的前踏和后踏。

异常前踏:见于蹄前壁或蹄尖壁部的急性炎症。

异常后踏:常见于踏的掌侧疾病(蹄叉蜂窝织炎,狭窄蹄,籽骨滑液囊炎)以及急性臂二头肌腱滑液囊炎时。 二、跛行的程度:

决定于运动器官机能紊乱的严重性,并与跛行的病因、病变程度轻重有关。

临创上分为三度跛行:

一)轻度跛行:站立或运步着地时,蹄负面全着地,只是时间比健肢短,提伸时,稍有异常,或在负重,快步时才出现异常。

二)中度跛行:站立时,病肢前伸,后踏或内收外展,不能以蹄负面全着地负重,仅以蹄尖着地,上部关节屈曲。运步时提伸不充分,有明显的提伸障碍。

7

三)重度跛行:站立时,患肢几乎不着地。运步时,有很明显的提伸困难,甚至三条腿跳跃前进,或者拖扯前进。

8

第四节 跛行诊断法

由于四肢解剖生理复杂,致病因素多样,临床表现症状也多样,诊断也比较困难。因此,应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诊断。

诊断顺序:问诊、全身检查、视诊、触诊、特殊检查,但相互之间有穿插,有时必须多次检查。

一、问诊:了解病史,作为诊断的参考,而不是依据。而检查是诊断的依据,问诊有时提供重要线索。 1、饲养管理,使役情况。

2、疾病发生的时间,症状有无变化。 3、疾病发生后是否减轻或加重。 4、症状随运动、使役是否加重或减轻。 5、患畜是否进行过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6、同群畜中有无跛行,过去有无发生过跛行。 7、装蹄情况如何。

问诊应该灵活,去伪存真,在检查过程中还可以灵活询问。 二、全身检查: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肢疾病可引起全身变化。有时四肢病则为某些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如骨软症有时还可以发现全身其他疾病。

但下列情况时必须检查全身。

1、在较短时间内,相继出现较多类似病畜,并且有地区性和流行性,这时跛行可能仅为某种疾病的症候表现。

2、没有外伤史的跛行,同时有两个以上同时发病。

9

3、具有食欲、饮欲、反刍和大小便异常的跛行。 4、严重的肢蹄病,已影响到全身。

全身检查:精神状态,营养状况,体温,脉搏,呼吸,排粪尿,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必要配合实验室检查。

三、视诊:确定患肢以其机能障碍为依据,患肢机能障碍的表现,通过视诊确定患肢,可以先通过观察患畜站立和运动情况,既可以确定患肢,站立后运步诊断。

一)站立视诊:视诊距病畜一定距离,使其表现自然状态,诊者从前向后从各方面观察对比,先看姿势和负重,再看局部有无外伤、肿胀,当患畜患病时,为了减轻负重,病肢表现前伸后蹲,内收外展等。 1、姿势有无异常:蹄尖着地,频繁交蹄负重。前踏、后踏、内收、外展,两前肢前伸或后伸等。

2、四肢体表:外伤、肿胀、变形、萎缩。

3、蹄形有无异常:崩蹄、蹄裂、低蹄,异常磨损(尤其蹄尖部)。 4、骨及关节:比较两侧同一骨长度、方向、外形,关节的轮廓,角度。

二)运步视诊:把家畜进行常遛运动,绳长1~1. 5 米,以妨碍头部自由活动为宜。观察患畜肢体的灵活性,关节伸屈情况,肢体的内收、外展情况。

让患畜在不同的地形,以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运动形式进行运步,进行检查以确定患肢,跛行种类和程度,并为确定患部而提供线索。 1、不同地面的运动检查:

10

1)硬地:支跛明显,地面反冲力大,可以使支持器官的患部受到更大震动,加重疼痛。

2)软地:悬跛明显,主动运动器官比在普通路面用力要大,增加了肌肉的活动。

3)坡地:前肢的悬跛和后肢的悬跛上坡时加重;后肢的支跛在上坡时加重;前肢支跛下坡时加重。 4)后退运动:髋关节炎时后退困难。 2、圆周运动:圆圈直径大小等于两个马长。

圆周运动:内侧肢踏地表现明显跛行为支跛,因为重心落于靠内侧的肢上较多。

圆周运动时,外侧肢表现明显跛行是悬跛,因为外侧肢比内侧肢经过较大的路径。

3)乘挽运动:有些轻度跛行常步看不出,可采用快步或负重运动,有时可以发现患肢。

4)步幅变化:一般比正常马短步。 支跛:后方短步。 悬跛:前方短步。 混合跛:不明显。

5)观察头部运动:主要观察前肢跛行。

支跛时表现:患肢着地,头抬起以减轻患肢的负担;健肢着地时,头部低下。

悬跛:患肢提伸时,头部抬起;健肢着地时,头低下。

11

6)尻步运动:主要观察后肢跛行。

支跛:患肢着地瞬间,尻部抬起,头下低;健肢着地时,尻部下沉,头抬起。

悬跛:患畜斜腰举尻以帮助患肢提伸,同时头部下低。 后肢严重跛行时,呈三条腿跳跃。

7)蹄音的检查:蹄音是蹄着地的声音,健肢的蹄音比病肢的蹄音着地时要强,声音高朗,而患肢蹄音低。

8)运动量与跛行的关系:急性疼痛炎症,随运动跛行加重; 风湿症关节机械性障碍,随运动跛行减轻或消失。

四、触诊:在问诊和视诊后,确定患肢,通过触诊,多数可以确定患病部位。触诊的方法是用手术器械(检蹄器、针头)检查肌肉、骨骼、关节、腱、韧带、腱鞘、粘液囊、蹄等。

为了克服遗漏,触诊应按一定顺序进行,通常由上向下检查,同时要注意与对侧相比较。

1、肌肉触诊:先观察肌肉的轮廓界限和丰满程度,然后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逐个触摸。

注意肌肉的敏感性,有无肿胀,萎缩,温度变化,有无麻痹,对某些肿胀可以作穿刺。

2、骨骼的触诊:主要用于骨折的检查。触诊时,观察有无异常活动,局部是否畸形,注意有无骨摩擦音(骨断端),压痛线。

触诊掌部和趾部时,注意有无骨病。怀疑骨盆骨折时,可以作直肠检查。

12

3、关节的触诊:主要检查关节外形、温度、肿胀、有无波动、硬度和疼痛。

关节触诊检查疼痛时,须由助手提举患肢,并固定关节上部,检查者推动关节下部,作伸、屈、内收、外展、旋转等他动运动,如有疼痛反应,应进一步检查。如果屈痛:一般为伸腱疾病和关节后部疾病。 伸痛:屈腱疾病和关节面前部疾病。 内收痛:外侧疾病和关节面疾病。 外展痛:内侧韧带,外侧关节面疾病。 旋转痛:关节囊两侧韧带疾病。

4、腱的检查:触诊伸肌腱和屈肌腱,伸肌腱在浅表易触诊及观察。 屈肌腱有深浅之分,不易观察而且易发病。同时还应检查吊韧带,检查屈肌腱时,应在站立状态(紧张)和举肢状态(松弛)检查。 触诊应该注意:疼痛、肿胀、肥厚、挛缩,腱的弹性、温度、断裂(跟腱),附着点脱落(软骨症时深屈腱脱离蹄骨屈肌面)。 5、腱鞘及粘液囊:

发病较多的腱鞘有:趾(指)部,腕部。 粘液囊:

前肢:肘端皮下粘液囊,腕前粘液囊 后肢:跟结节粘液囊

主要检查:肿胀、温度、波动、捻发音、疼痛等。

6、蹄的触诊:蹄病检查时,用检蹄器,打诊,压诊检查。事先举肢,清掉蹄底污物。

13

1)检查蹄匣表面温度:用手背检查,与对侧对照。正常蹄踵、蹄冠温度比蹄壁高。

2)检查蹄底、蹄叉、蹄踵、蹄壁时用检蹄器压迫有无疼痛反应。如果有可引起患肢显著回收,或肩臂部、臀股部的组织反射性收缩。 3)检查蹄、蹄铁磨损情况,及血线内侧有无尖锐物体或蹄钉损伤。 4)检查动脉波动:

前肢检查,系关节上方,指伸屈肌腱内侧,指总动脉。

后肢检查,在跖部上1/3下端,跖骨与外侧小跖骨形成的凹沟内,检查跖背外侧动脉。

正常情况下,脉搏搏动不明显,当蹄叶炎时,动脉搏动亢进很明显。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