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冷凝集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及处理办法

来源:赴品旅游
・404・ 实用医技杂志2014年4月第21卷第4期Jouma1 ofPractica1 Medical Teehniques,ADril 2014,V01.21,N0.4 表1各病原菌分离部位菌数及构成比 选择治疗方案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联合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菌药,易引起菌群失调,导 致白色念珠菌院内感染;基础疾病肿瘤、严重实质器官功能 参考文献 [1 l Pfaller MA,Jones RN,Messer SA,ct a1.National surveillance of nosocomial blood stream infection due to Candida albicans: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and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in the 不全等,常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也易致真菌感染 】。临床医 师应高度重视预防白色念珠菌的院内感染,及时对可疑标本 进行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预防和控制真菌感染,尤其白色念珠菌院内感染是一个 综合治理问题。为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应重视以下 SCOPE Program[J].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1998,31(1): 129.129.327.332. [2]孔海深,徐卫益,江琴.临床分离念珠菌对5种常用抗真菌药 物的体外敏感试验结果分析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3,18 (6):127—129. 几个方面:①尽量缩短住院时间;②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 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③加强医护工作人员的管理,减少 外源性感染机会;④尽量避免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或频繁更换 药物;⑤留取合格标本做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刚。 【3]臧嘉,吴高雄,张晨辉.真菌性阴道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 析『J1.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167—169. (收稿日期:2013一l1.叭) 冷凝集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及处理办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中医I ̄(753400) 本研究旨在分析冷凝集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找出处理 刘聪玲姜彦 3月25日行实验室常规检查结果如下:红细胞0.29x10 2/IJ, 办法,纠正错误结果,获取正确的检验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患者女,4O岁。5 d前出现咽痛、咽干、流涕、 头痛等上呼吸道症状。按上呼吸道感染服用3 d抗感冒药,不 见好转。之后症状逐渐加重。全身乏力、食欲差、剧烈咳嗽、吐 黄色黏稠样痰、无血丝、自感发热。于2013年3月25日入住 血红蛋白138 g/L,红细胞压积(HCT)3.1%,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106.9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462.1 Pg,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4 323 g/L,自细胞6.75x109/L,血 小板336xlOg/L。由以上结果可知,白细胞,血小板结果正常, 红细胞及HCT明显偏低且与血红蛋白比例明显失调,MCH、 MCHC异常增高。直方图异常,仪器报警系统显示红细胞凝集 的相关性息。 1.2仪器与方法:Et本希森美康公司的(xs一800i)全自动五分 我院内一科。体温39 ̄C,胸部正位x线片显示右肺阴影,肺 部CT:右肺毛玻璃样密度阴影,诊断感染性肺炎。于2013年 实用医技杂志2014年4月第21卷第4期Jouma1 0f Practica1 Medical Techniques,Apfil 2014,Vd.2l .4 405・ 类血球分析仪;所用试剂、质控均为原装配套试剂;质控项目 的各项指标均在 ± 范围内;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 检验单信息,正确无误。观察标本外观,无大的凝集血块,无溶 血及乳糜现象,在试管壁有大量沙粒状的小凝集,结合仪器报 抗凝血常规负压采血管;37 cc恒温水域箱。取血常规负压管2 支,重新采集患者静脉血各2 mL。采集末梢血推血涂片,血膜 上显示凝集颗粒。将血常规管对光倾倒时,管壁有大量沙粒 状凝集,室温放置10 min后,立即混匀在(xs一800i)全自动五 分类血球上测定,2管结果与护士所送标本结果均相符。将 血涂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成团状凝集,未发现红 警信息,估计是冷凝集素造成患者红细胞发生凝集导致的结 果异常。随后用该抗凝血推血涂片,血膜上有明显的凝集颗 粒。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采用 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细胞碎片。将2份标本置37℃恒温水域箱,1支预温15rain, 另一支预温30 min。取出观察,15 min的还有轻微小“沙粒”, 预温15 min和30 min后结果与预温前相比,血红蛋白、 白细胞、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预温15 min后, 30 min的凝集消失。立即混匀上机测定。同时,将预温后的血 液立即推血涂片,15 min后的血膜上有轻微凝集颗粒,染色 红细胞、HCT值上升了很多,MCV、MCH、MCHC值下降了很 多,但还显示异常,比例失调。显微镜下红细胞部分凝集,部分 均匀。而30 min后结果:红细胞、HCT、MCV、MCH、MCHC值 均恢复正常,比例失调纠正。与预温前和预温15 rain后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下红细胞分布均匀。直方 后镜检红细胞部分凝集,部分分布均匀;30 min后的无凝集 颗粒,染色后红细胞基本分布均匀。 全自动五分类血球分析仪(xs一800i)运行正常,室内质量 控制项目各项指标均在互± 范围内。核对标本姓名、条码与 图正常,无红细胞相关报警信息。 表1预温15 min和30 min结果对比情况 3讨 论 同一通道,但血小板的体积比红细胞小得多。因此,血液冷凝 集现象对它们的检验结果影响不大嘲。 由此可见,冷凝集现象对血常规分析产生很大影响。红细 3.1冷凝集:是指人体被肺炎支原体感染以后,血清中产生 的高滴度的寒冷凝集素,这种凝集素能和患者自身的红细 胞或者是O型血人的红细胞,在0~4℃条件下发生凝集,在 胞、HCT假性降低,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异常增高。若不做处理或处理不当,发出错误的结果,就会影 响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延误病情。因此,在日常中作 37℃时又呈可逆性完全散开。75%的支原体肺炎患者,于发 病后第2周血清中冷凝素效价达1:32以上。一般情况下,健 康人血清中的冷凝集素的效价在1:16以下,而在某些病理情 况下,冷凝集素的效价异常增高,多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支 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贫 血、骨髓瘤、腮腺炎、疟疾、肝硬化等。另外白血病、妊娠、血栓 性疾病、糖尿病等也可发生冷凝集现象lll,能与患者自身红细 胞在低温下产生凝集现象,干扰血球分析仪检测。 3.2冷凝集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主要是红细胞、HCT、 MCV、MCH、MCHC、血红蛋白基本正常,而红细胞、HCT异常 中,要严格按照实验室要:求,重视和坚持做好每日质控分析工 作,做好仪器的保养维护。严把报告单审核关,对每份血常规 报告单,都要仔细分析审核。发现结果异常,或细胞直方图和 散点图异常时,应立即查明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排除干扰。 血常规实验室温度必须保持在(18 25℃),低于15℃或高于 30℃均对血球仪的测定产生影响。高于30℃时,超出了仪器 的设置温度,仪器频繁报警,影响检验结果;低于15℃时对有 冷凝集的标本影响更大。对怀疑有冷凝集的标本,应重新采集 标本,同时在预温前及预温后推血涂片,将涂片染色镜检,观 察比对红细胞分布情况;将血样置37℃水浴箱预温30 min, 观察冷凝集消除后.再立即上机测定,保证给临床一个准确无 误的检验报告。 参考文献 【1]卢悦明,马福广.冷凝集对血常规各参数的影响 现代l临床 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o4,lO(4):341—342. 偏低,导致三者比例失调,并由此造成MCH、MCHC计数值 异常升高,而对白细胞、血小板的影响则不是很大。这种现象 是由于冷凝集素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多个红细胞聚积后一并 通过计数小孔,引起脉冲加大和实际通过小孔的数目减少, 导致红细胞减少。尽管凝集的红细胞体积大于单个红细胞, 在通过血球分析仪微孔计数时MCV增大,但此时以红细胞 减低为主要特征,使HCT结果仍然降低,并由此造成根据红 细胞、血红蛋白、HCT计算得到的MCH、MCHC值异常升高。 而血球分析仪在检测血常规时分两通道进行,血红蛋白、白 细胞是经溶解红细胞后从另一通道检测,血小板虽与红细胞 [2]侯振江.新编l晦床检验医学IM].北京:军事医学科技出版社, 2003:36. (收稿日期:2013.11-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