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森林读后感(4篇)

来源:赴品旅游

森林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木偶的森林》。本文围绕木偶人罗里讲起。罗里的前身是一棵橡树,一开始罗里在森林里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生活,它会说话,会一点魔法。之后人们到森林砍伐树木,他们不顾橡树罗里的乞求,木匠毫不留情的杀了它,把它变成有一颗冰心的木偶。罗里来到了城市,要报复人类,想把人类赶出城市,控制动物,让小熊白黑黑,猴子丢三、落四,大象班班一家,狮子毛毛一家,组成马戏团,让动物们表演各种各样的危险动作。最后在阿灿、阿汤先生的帮忙下,罗里回到了森林,和树墩和各种动物继续过着快乐的生活。

  我喜欢善良、勤劳的白黑黑一家,它们过着朴实的生活,十分仁爱。我也喜欢阿汤先生,他关心动物,是个完美的人,在创造人类完美的生活,同时还在保护环境,保护动物,我们要向阿汤先生学习。

  这个故事告诉我要保护环境,爱护动物,这样人类才能和动物和平共处,共同生存。

森林读后感

  最近看了《木偶的森林》这篇令我十分感动的童话故事。 故事的情节令我十分感动!茂密的大森林中,一棵会魔法的橡树被木匠砍下来做成了木偶,他拥有一颗寒冷的心。木偶人罗里用魔法歌谱让小熊白黑黑失去了关于森林、家人的记忆,过着没有生机的日子,罗里要报复人类肆意砍伐的行为,希望最终将人类赶出城市。

  在善良的工程师阿汤先生和朋友们的帮助下,罗里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最终找到了魔法歌谱的下半部并帮白黑黑恢复了记忆。可怜的小熊终于回到了森林、爸爸妈妈的怀抱。而罗里那颗复仇的心得以平静,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故乡--大森林。 每个人都有一颗心,每个人都有爱,如果大家都能有颗温暖的心,都能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爱。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的多么美好!

森林读后感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这本书让我思考得最多的是生与死的问题。一直以来,人类都在探讨生与死的问题,很多人认为不是生就是死,人最基本的两种形态。但是,村上春树却告诉我们,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句话多次出现在书里,让我记忆深刻。村上春树对生与死的思考,独到的见解,在他笔下的人物中展现。

  一个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后直子和渡边的关系便开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用玲子的话就是“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两次都是由死引出新生。还有就是初美的死。生还在延续。

  渡边对虚假肮脏的学校很厌恶,但他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他在寻找一种既不伤害直子,又不伤害绿子的方式,但,正如书中所说:“如果每个人正义都大行其道,每个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话,必然导致混乱。”在直子死后,渡边想通过旅行来找回自己但却失败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伤害。

  书一开始讲了一口很深的、一但坠入便只有孤独陪伴直至死亡的井,直子明知道是危险的,但又很吸引她,因为坠入井中便与现世隔绝,也许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她一直在渡边的和木月之间徘徊,在生与死之间挣扎。在疗养院的直子曾经好转,热切地期待美好的新生活的开始,但是她的另一面的痛苦压抑在黑暗深处。

  绿子像森林里一棵树,她似乎可以冲破黑暗享受到阳光。她非常坚强,面对生活的苦难,父母在经历了痛苦后慢慢死去。她也想逃避,也很想有个依靠。她向渡边表白,也尊重渡边的选择。当渡边因为陷入对直子的思念而忽视了她时,她告诉渡边自己的真实感受并选择暂时离开让他们可以冷静的思考。

  除了讲生与死的问题,还讲了关于精神病这个话题。书里还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那是患有精神病的她说的:"我们的正常之处,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当渡边来到疗养院时,他发现里面患有精神病的人好像很正常,反而里面正常的人像是不太正常。当他离开疗养院,回到正常的人群中时,他甚至一时间难以适应所谓的“正常”。

  书里除了玲子,还有两个角色让我思考了很久,一个是永泽。永泽是一个家境、学识都很优秀的人,是一个“精英”型的人物,他谙熟社会的"精英"规则,他可以轻易利用这些规则,但正因为他知道这些,所以他的内心是很空虚。

  另一个是玲子的一个学生,她原本相貌身材学习都很好,但她喜欢撒谎,用精湛的演技骗取他人的信任和欢心,好像天生就能洞察人的习性,以此玩弄人心。她拥有弹钢琴的天赋,但是她并不是真的想弹钢琴。玲子哪怕被她伤害也为她的天赋而感到惋惜。有些就是这样,明明拥有绝顶的天赋却不好好珍惜。有个奇怪的地方,那就是,他们不接受任何训练都能比普通人做得好,却不能和优秀的人相比,他们如果能接受系统的训练一定会有很大的成就,但他们又不能接受这种训练,因为这偏偏会破坏他们本身良好的天赋。

  这是很矛盾的,但是我能理解。我从小就不愿意接受系统的训练,我讨厌条条框框的规矩束缚我绘画,我天生就热爱自由,我知道我和那些优秀的大师相比远远不够,但我自己平日也会练习,比较随性,按喜好心情来画画。

森林读后感

  用了连天的时间读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记下的感受,又担心记下的东西过于肤浅,然而怕又没有耐心,更多是怕没有时间继续读完第二遍,所以索性还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种种感受写落纸上。可能是习惯使然吧。

  这是一本很封闭的书,没有过多的去叙写那个时代的背景,而且,我对于日本的文化和历史又知之甚少,这就是我担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个原因。我所说的封闭只是一个外界环境的封闭,而决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闭,相反,对人物的刻画上,它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震撼力,因为曾有人对我描述说这本书很黄,我感觉这失之偏颇,它更多的给我了心理上的震撼。这震撼很强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强烈。

  爱情、友情和性交织在一起,融洽、冲突、此起彼伏。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充斥着忧郁、痛苦的挣扎和无所畏惧的解脱,畸形的性接触和近于病态的心理。抽象而出的一个个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进死亡,又把死亡拖进活的部分,终于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你爱不爱我?这不再是可以简单作答的问题。女人往往会把爱和性搅和在一块儿,男人却会毫不犹豫的把他们分得很开。所以渡边不止一次的把爱的程度描写成象在春天的绒绿里和可爱的小熊打滚,很纯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对于性的态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径庭,永泽可以借以消遣,甚至近于病态的追求,渡边也一样,只不过他把性分的细化了,有爱的性和无爱的性,有性的爱和无性的爱,甚至更加可以细化到友情。

  所以在文章开始处的伏笔更有意思,直子讲的那草皮掩过的让人毛骨悚然的井,男人会小心翼翼的去提防,而女人,包括直子,因为不怕,或者那怕只是潜意识的怕,所以终于掉进去,是偶然之中的必然。爱,走的太近,付出的太全部,就可能变成相互的伤害。这些与性无关。玲子拥有的仅仅是友情和性,所以有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另外,玲子又是超凡脱俗的女性,她可以把性从爱中解脱出来,坦然面对美好的生活,这区别于一般,显得很不容易。

  谈及作品中悲剧性的人物,直子和初美,虽然通往悲剧的路途,一个激腾一个平坦,但其根蒂都在于对性和爱有太完美的憧憬,想得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又不可能,终于导致悲剧。而绿子则很幸运的拥有确实的性和允诺的爱,更加坚强和果敢的性格给她带来了看似较完美的结局。有更多的时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争取。

  总的看来,这是一本区别于以往的更模糊,其实包含更加深邃思想的书。现在是一定不能完全体会作者思想的,因为年轻,或许,再经过十几年的生活炼励,重读到这本书,重见到这篇文稿的时候,我会有更澎湃的感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